青年学者张晖之死
中国学术领域的市场化非常不够
凤凰网文化:说说学术市场化这方面。
杨早:我们很容易想到说,国家应该加大投入,国家应该保证这些做学问的人的生活。其实我倒觉得可以反过来想,现在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个领域的市场化不够。
比如说美国读博士学位是没有年限的,你完全可以读完硕士,我就去工作,工作到什么时候,我觉得钱挣够了,我又回来读博士,尤其是人文学科,基本上都是。张晖到香港以后,也发过一句感慨,就是这样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来做人文学问的,都是绝了别的念头的。据我们观察也是这样,人文学科确实是一个没有可见的物质产出的领域,所以你要是没有很大的兴趣做后盾,是做不下去的。现在都说人文学者苦,但做的人也不少,因为门槛太低。如果真正市场化之后,其实肯来做的人不会多,做人文学科绝对不可能发大财出大名。
施爱东:这就说到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在中国是非常糟糕的,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量化管理制度。比如说像张晖这样的人,你根本不要对他施加什么压力,他自己就给自己压了很重的担子。我们社科院其实还是比较宽松的,没有使用量化管理,我们更重视对质的评价,张晖给自己施加了很大压力,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之高,可是有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普通高校的教师,有些人根本就没有做学问的资质,把学术行业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混在学术界,表面上看人这么多,可是,学问还真不是人多就能做的。可以这么说,在学术界,我不敢说多,至少50%以上的人是根本没有做学问的资质,他们没这个资质,你却硬要他一年出几篇论文,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杨早:不该在这儿混的。
凤凰网文化:这个比例挺高的,有一半。
施爱东:我本来想说80%。
杨早:这种情况是合理的吗?肯定不合理。我说学术共同体怎么形成,共同体需要有淘汰的机制,但比如说有些刊物,或者某些个人,他在整个学界,名声已经很臭了,但他能够符合政府的某些需要,他仍然在高位上。要是没有这样的保障呢?这些人根本没人买他账,大家知道他没学问,但是因为有别的东西保障,他仍然可以耀武扬威,所以有的时候政府的介入并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事情。
施爱东:这就叫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对于这些人来说,他必须在这里混下去,那么他怎么办,他就得琢磨如何哭,他要花更多的心思来琢磨杂志社编辑会喜欢什么样的文章,如何才能通过课题申报,如何才能获奖,他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诗外功夫上。而对于有一些真正的学者,他可能更多的心思花在如何去钻研这一个问题的本身,而他不愿意去为了申报一个东西天天填表,那么,他就没得奶吃。
杨早:你看这几年凭职称的丑闻,去年湖南收钱的事情,评职称丑闻,抄袭丑闻,这个贿赂丑闻层出不穷。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