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冯骥才:中国10年消失90万个自然村 村落价值堪比长城

2012年06月07日 08:32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赵晓林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从这个角度说,传统村落本身就是最大的文化遗产,价值我认为不比长城小。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最深的根在这里面,中华文化的灿烂性、多样性和地域性体现在里面,文化的创造性也在村落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其所附有的文化性逐渐被瓦解,这种变化现在看来势不可挡。如何保留这些文化后遗产相当困难。而且村落本身无法归类到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一方。在我国,物质文化遗产归国家文物局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归文化部非遗司管理,村镇建设归建设部村镇司管,有些业务又归农业部管。如此一来,传统村落的保护哪头都不靠,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专门负责。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虽然评定出16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但评定标准是从建筑方面考虑的,且门槛很高,而很多拥有国家级‘非遗’的传统村落又不见得能列入其中。结果,传统村落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也造成了目前古村落保护困难的现状。”

“非遗”产业化反倒加快其消失速度

冯骥才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确实面临很多问题,每个传统村落历史、环境、居民民族等各不相同,保存现状、所处位置不同,所以有着巨大的多样性,故而传统村落的保护没法有一个统一标准或规程,而是要针对每一个村落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再对症下药。但是这又是最让他苦恼的一个问题,因为中国专门研究传统村落的专家学者太少了。我国80%的“非遗”项目,没有一个学者专家进行研究,只有一个或两个传承人。没有专家的研究、监督,很多“非遗”也就很容易变成一种适应当前市场的商品,因为市场利润而变质。

“我特别反对开发这个词,这是一个非常粗暴的说法。保护与开发才是符合文化规律的做法。开发就需要赚钱,就被纳入了经济规律,加大开发力度,也就预示着加大了破坏力度,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现在,很多‘非遗’一旦进入了名录,当地政府就放心了,也就不管了,更多地被政绩化、产业化,其实这样反倒加快了这些‘非遗’的消失速度。”冯骥才认为保护与利用才是对传统村落和“非遗”的最好保护。

记者询问山东传统村落的情况,冯骥才说,山东传统村落的留存数量不多,保护现状也不是非常好,尤其是沿海地区很少。全国共有22个省份的169个古村落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山东省仅有章丘市官庄镇朱家峪村和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两个,这就很说明问题。全国其他沿海地区的情况也差不多。现在国内很多发达地区的一些村落不是慢慢地、一点点消失的,有的是整个村落几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情况很难阻挡。“可喜的是,现在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对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已经有了自觉保护的意识,对村子里的老建筑、石碑等老东西也注意保护了,但是政府和有关机构如何有所作为,才是真正把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下来的最有效推手。”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传统村落 冯骥才 古村落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