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通讯:送别中国“长城第一人”罗哲文

图为罗哲文在北京八达岭残长城。中新社发 赵振清 摄

中新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送别中国“长城第一人”罗哲文

中新社记者 应妮

“修长城修故宫参襄国徽设计无愧文物卫士 护名城护运河舍身文化遗产堪称古建护神”,20日,这样一幅对联出现在中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的八宝山追悼会门前,概括了这位88岁老人繁忙而充实的一生。

作为中国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从16岁考入梁思成的营造学社起,罗哲文终身从事的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20日,这位瘦小的老者躺在鲜花丛中,神态安详。生前的同事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老人最后一程,包括中国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等人。

多年来一直为长城奔走的罗哲文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从28岁起,罗哲文一度曾每天骑着小毛驴上八达岭勘察,反复斟酌后拟定了维修规划图;他对长城的研究以历史文献与现状考察相结合,对长城的起点、长度、分布及沿线、民族关系等进行深刻研究论述,还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长城学会,提出开展“长城学”研究的建议。

此后,罗哲文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与其他委员联名提出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20多年来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研讨、评审工作等,尽管已是建筑界泰斗级人物,但在老伴眼里,罗哲文还是那个“电话一响,背起包就走”的人。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的话来说,“在工作上有求必应”。

著名作家冯骥才今天六点多特地从天津赶来送罗老最后一程。他认为在罗老身后,中国文保界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培养人才梯队。他举例,在日本每处文化遗产的背后,都至少有一名专家从事相关研究。“而中国这样的专家还很少,像罗老这样的大家更少。”冯骥才认为应该大力培养古建人才梯队,以继承罗老遗志,完成其未竟遗愿。

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则对记者坦言,要说罗老的事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他认为罗老精神有两点最值得大家怀念并继承,一是心无旁骛地做文物保护工作的精神,“全心全意、所思所想都是围绕着中国的文保事业,这被他视为生命的全部,苏州的大运河老人家去了快100次”;二是不因循守旧,一直对中国文保事业抱有的创新精神,“他生前曾反复说,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保体系、法规体系、理论体系以及修缮技艺”。

其实,罗哲文对故宫的关注程度不亚于长城。当故宫从2003年起开始百年不遇的大修,西方一些文保专家就提出质疑:按照《威尼斯宪章》规定,古建修缮应遵循小修小补,尽量减少损坏的原则,而非大修甚至重建。而罗老则以自己的威望极力向国际社会解释,国际文保原则针对的是西方砖石结构的建筑,而中国古建以木结构为主,一旦屋顶有损,下面的梁架结构都会出问题,按照西方的保护原则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进行大修。正是罗哲文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原则,最终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京杭大运河、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恩师梁思成塑像在日本的竖立,这些都是罗老未竟的遗愿。惟愿早日实现,告慰在天之灵!(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