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华裔画家参照《清明上河图》创作相近尺寸城市山水

2012年05月14日 08:29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徐词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没用尺子,徒手绘制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徐健国耗时14年。(徐健国《申城新瑞图卷》水墨本局部)

美籍华裔画家徐健国以《清明上河图》为参照,创作了城市山水《申城新瑞图卷》,画作尺寸跟《清明上河图》相近,不同的是只见建筑不见人物——与北宋相比,如今一个城市的面貌更多取决于建筑,而不是市民。即使只画建筑,徐健国还是会遇到一些麻烦……

2011年11月,美籍华裔画家徐健国来到广州。

此前他为家乡上海创作的城市山水《申城新瑞图卷》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声名鹊起——被评论界和媒体拿来作比的是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之后有地方政府开价请徐健国绘制类似的“城市宣传画”,被他婉拒。“投入不进去。”徐健国形容自己创作城市山水画是一场“恋爱”,“不喜欢怎么谈恋爱?”

广州的朋友约徐健国饮早茶。这是当地人习惯的一种社交方式。约在清晨六点半,徐健国起个大早,提早五分钟到达酒楼。只见一片漆黑,他很纳闷,“是不是关门了?”

正待要离开时,灯突然全部亮了。让他惊讶的是,大堂里乌压压坐满了人。“那些人静静地在等待一个时刻一样。”

徐健国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所见的灯亮后的那一幕:有人在看报纸、等朋友,有人在聊天,态度悠闲,声音也越来越吵……“这真的是生活。”

2012年4月底,由10幅28厘米直径的团扇组成的《羊城赋图》在“当代艺术的超越:美籍华裔画家徐健国四十年艺术求索”展览上正式亮相。

还是五分钟

五分钟的等待,身处明与暗的交界——对徐健国来说,这样的情境并不陌生。

五十年前,上海画家叶之浩收十岁的徐健国为徒。第一堂课约在正午十二点,那天徐健国也提早了五分钟到。敲叶家的窗户,没人应答,只好在日光下坐着等。

“你早到五分钟,就从我的生命当中拿掉五分钟;你晚到五分钟,还是从我的生命拿掉五分钟——以后要准时。”这是叶之浩不开门的理由。

“哪有那么严重?那时候觉得时间好像用不完。”徐健国当时很不理解。

十二点整,门开了。徐健国从1961年明晃晃的社会主义新世界里,一头闯进古意幽远的传统山水画中。

后世的美术爱好者恐怕再难有这样的教育:免费的私塾式教育,每堂课一站就是三小时,从一草一石画到青绿山水,还要帮老先生研墨、晒书……三年下来,徐健国练就“童子功”。直到有一天,老先生说:“好了,现在我没什么东西教你了,我们做朋友吧。”后来,徐健国在英国看到一些老绅士,就忆起叶之浩:“这样的中国人,现在已经没有了。”

至今留存在徐健国身上的,还有这种传统文人式的不徐不疾,温文有礼。

“文革”开始后,徐健国先去崇明长征农场插队五年,197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

“那个时候大家都到马路上去造反。”徐健国却跑去空荡荡的上海历史博物馆,逛累了在窗台旁歇一会——这也是庸常世界与艺术殿堂的一道界线——窗外是光明大道,窗内则是满室暗尘,“楼是朝西的,在夕阳下,那些青铜器古物闪闪发光。”

徐健国选择投身后一个世界。毕业后,在上海歌剧院担任了八年布景师。1984年获得奖学金赴美求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的画家。

“原来中国人这么读书”

“如果没有到美国,我永远画不出《申城新瑞图卷》,我知道的——我没有看清楚自己是谁。”徐健国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与当时中国旅美艺术家喜欢扎堆的风气不同,他选择离群索居,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到纽约的第二年,被一家画廊看中,成为最早的华裔签约画家之一。同期崭露头角的还有陈逸飞。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徐健国 山水画 画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