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两岸三地文化差异:台湾比大陆更“传统”

2012年02月21日 14:04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刘婷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内地、香港、台湾,胡洪侠、马家辉、杨照,三个同样生于1963年的男人,因着三地在历史脉络下的不同肌理,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30个共同的日常词汇,三人分写,说着故事,串起历史。这就是本周由三联书店推出的《对照记@1963》,该书亦在香港、台湾同步出版。

大至谈台湾、香港、大陆,或是影响华人社会深远的人物,如孔子、耶稣、琼瑶;小到寻常生活中的火车、电车、男厕所、报纸,或谈及少年时代的初恋、女老师、女同学……以这些词语为题,三位来自三地的知名作家,展开了“对照”写作。以各自差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写出这些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并于互相对照中折射出半个世纪两岸三地的沧桑变化,这是该书迅速引起关注的原因。

现今,内地不少普通百姓挎着“名牌包”,去香港购物“血拼”,去台湾游山玩水,已不是什么新鲜之举。然而,彼此对存于生活血脉中记忆、细节的感知、理解,又能有多少?

书中,可见的是横向与纵向两种对照。横向的,对照出三地我们似乎认为了解,其实不甚了解的文化生活细节,现出不同的文化气韵与历史记忆;纵向的,对照出三个同样年纪的男人,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不同生活轨迹,从而具有了社会学“样本”的意义。

同文同种,正在迅速汇聚一脉的两岸三地,在文化差异的对照中,反而呈现出一种别具意味的“同代感”。正如杨照所说:“正因为在三个复杂牵扯,既类似又微妙不同的社会成长,反而给了我和他们两人之间,浓厚、直接的‘同代感’。我无法用我的经验记忆去假想、揣测他们看过什么、听过什么、想过什么,我只能拿自己看过、听过、想过的,去跟他们交换。和这本书的关系,因而格外暧昧。作者的身份往往还不如好奇的读者身份来得重要。或者该说,写作不再必然是我想要表达、记录什么,而是为了知道家辉、大侠会表达什么、记录什么,必须付出的苦劳代价。”

三人在写作中,常有微妙的奇迹之感,而整个写作的形式及出版形式,何尝不是一种奇迹?胡洪侠的感慨似乎更多一些:“可以想象一下,分别出生在大陆、台湾、香港的三位同龄人,联袂完成一个通过回忆相互对照的写作和出版计划,这在三十年前是可能的吗?二十年前呢?所以,先不论其他,仅凭创意竟然能够实现,且起始于深圳报纸专栏,继之以三地同时出版新书,就用得上铁道部前发言人的一句‘名言’:这真是一个奇迹。80后、90后对此感触不深,而对60后而言,这是我们小时候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情。”

对照差异是为顺畅沟通

两岸三地文化中究竟有着怎样的真实差异?而我们又有怎样的灵丹妙药可以打破由这些差异织成的交流障碍?记者采访了《对照记@1963》的作者之一胡洪侠,在他看来,尽管三地有别,但他们却正朝着同一个方向走,而“对照”也是为了让这种“同行”更加顺畅和积极。

差异让交流有更大空间

北京晨报:其实在这本书中,形成了横向与纵向两种对照,横向的就是三地文化生活中的不同,您生活在深圳,对于港台情况有较多的了解,您认为如何能大致概括一下三地的文化气韵?

胡洪侠:现在三地文化中存在的真实差异,并没有为人们共同了解。从小处讲,比如保留社会历史信息的语言层面,我们有不同的方式表达。比如我们说掉头,台北叫回转,洗手间他们叫化妆间,我们这边说的电车台湾人会以为是地铁,我们说的地铁他们那边叫做捷运,很多称谓上的不同,不仅是用语用词的不同,背后还有文化历史社会的因素。

尽管我们三地是同文同种,因为三地成长道路太不同了,因此找不到差异,很多事情交流起来会很困难。另外香港和台湾又不同。香港从一个殖民地到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法治社会,台湾从戒严到解严,到解除报禁、党禁,也有很大的飞跃。香港的基础制度,自由的市场经济,法治社会,言论自由,造就它整个文化气韵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极容易产生创意的,而且是与国际接轨的。它可能中国传统的东西保留得不如大陆与台湾多,但是它在文化传播力、文化产品生产能力方面,都有一定优越性。台湾没有“文革”造成的文化断裂,它中国传统的东西,在生活与教育上是延续下来的,这就使得很多人来到台北等地,感觉其显得比大陆更传统,有些传统的东西保留得比较好。大陆因为“文革”这样的运动,使得一些传统的东西断裂了,后来我们改革开放优先发展经济,现在情况有了变化,文化产业的兴起,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展上,会比过去有一定成绩。这样产生的差异,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这样交流起来,相互碰撞就有更大的空间。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文化中国 文化断裂 电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