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谈林书豪引发文化现象:励志人物是社会财富
北京晨报:为什么一定要等下一轮财富大潮呢?
郝晓辉:除了商业成功之外,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的渠道不多,迅速成功的渠道就更狭窄了。多元化社会,励志人物的构成应该多元化,但在财富场外,其他场现在依然难以发声,我们目前的多元化只是基础的多元化,并不是结构的多元化。
不励志的社会容易衰落
北京晨报:或者会有人认为,励志是肤浅的,所以没必要这么重视它。
郝晓辉: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一个社会不励志,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现代社会是世俗社会,本来就缺乏一个自我批评的立足点,如果再失去了励志的维度,就很容易走向衰落。清代龚自珍曾经写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万马齐喑究可哀”,因为他发现,市场上连有才的小偷都见不到,江湖中连有才的强盗都没有。失去批评的社会很容易堕落,以戒烟为例,清曾多次严禁,甚至不惜酷法,结果却没成功,到清末时,连光绪、慈禧都吸烟,太监入宫,要专门学习伺候主人吸烟。当时不仅普通人吸,七八岁的小孩、普通妇女都在抽,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它危害身体健康,可就是改不了。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缺乏力量,失去自我批判的可能,大家都沉浸在习惯中,不能自拔。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不向往明天,不想自我超越,只想今朝有酒今朝醉,那是危险的。
社会应如何振作
北京晨报:但一个社会该怎样振作呢?
郝晓辉:关键还是要独立,有自己的声音。社会分两个层面,一个是面向公共事务的,一个是面向私人事务的,应该在两个方面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如果只能面对私人事务发声,不能讨论公共事物,自然就很难出现榜样,即使出现了榜样,人们也会更多从私德的角度去衡量,结果是哪个榜样都站不住。如果没有榜样,则社会想自我提升,也没有方向。
北京晨报:能举个例子吗?
郝晓辉:比如说韩寒事件吧,求真当然很重要,但一定要把边界搞清楚,有些内容属于隐私范围,这个就不能放到公共领域中去讨论,我们有时很有趣,对公共问题很少去追问,很少拿出不得出真相决不罢休的精神,对私人问题却吹毛求疵。这一方面是文化问题,从历史上看,我们缺乏尊重隐私权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利益衡量的问题,追问个人代价比较小。
警惕非此即彼思维
北京晨报:既然选择去当公众人物,就要付出部分隐私权的代价,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吧?
郝晓辉: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我也同意。但我们也要警惕这样的危险,即将批判思维无限扩大,批判思维是理性的基础,但理性本身不能构成价值,不能用它来判断一切事物。在历史上,理性思维的僭越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夺走了上亿人的生命,我们是理性的人,但更是有价值底线的人,失去了任何一维,都有可能走向偏颇。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中国是后发国家,应警惕走入盲目崇拜理性的误区,因为我们对理性主义的负面影响没有深刻的体会,看到的只是它好的一面。至少在当下,科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在面对有的问题时,一定要谨慎,要坚守尊重人的前提。以“抄袭”来说,要么抄了,要么没抄,非此即彼,可当下就做判断,万一判断错了怎么办?它对人的伤害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所以我认为,宁可暂时放过,也尽可能不错判,而不要走到“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的死胡同中。鲁迅先生也曾被诬为“抄袭”,这件事让他终生耿耿于怀,今天我们正致力于建设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应尽可能避免类似的伤害。
调整心态至关重要
北京晨报:我们的社会更多元化了,励志人物反而少了,这是否有点奇怪?
郝晓辉:励志人物仍然有很多,只是他们的影响变小了,大家不太知道了而已。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有更多的平台,更多的发声机会,其次,我们也应调整心态。
北京晨报:您说调整心态,指的是什么?
郝晓辉:应该看到,以往励志人物身上往往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功用性特别明显,他们首先是时代特色,其次才是他们自己。在高速发展时期,这是必要的,但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情况就应不同,在今天,励志人物的涌现不应该仅仅是对社会有贡献,更应是不同价值的体现。比如慈善、修身、环境保护、保护传统等等,只要我们不把不同价值看成是异己,或者是对我有用就提倡,对我没用就忽视,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励志人物涌现出来。总之,要去除功利心态,平等地倾听,中国社会是有创造力的,只要鼓励大家去创造,就必然会走向繁荣,怕就怕只想让别人听你的,却不想听别人的,甚至不允许别人自说自话,而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框架来保障。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