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海岩叹当代文艺作品“艺术价值”已让位“关注度”

2012年02月10日 15:22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郑义顺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独家披露》是海岩与金凌云合作的最新长篇,这部集尖锐、悬疑、浪漫、诙谐诸多元素的作品,关注社会民生,直面敏感话题,展现了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与光怪陆离,揭示出时代与人心的深度现实。本书出版以来广受关注。近日,笔者独家采访了作家海岩——

郑义顺:在《独家披露》里,为什么把视角对准媒体记者?想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海岩:记者其实是我小时候的职业理想之一。那时候,我对记者的理想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些年,媒体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新闻媒体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和法制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我个人也很期待新闻媒体能够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继续发挥作用。我有很多记者朋友,跟我关系都特别好,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至情至性的,是善良、正派的,所以我非常想写一群媒体人。另外,我认为以记者的视角来描写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

在《独家披露》里,我们写了一个报社。这个报社是一个基本正义的组织,是做事严谨认真、以追求真相为己任的社会公器。我不太熟悉报社的具体情况,但无论它的真实度在现实的新闻媒体中有多高,都表达了我们的一个愿望、一个愿景,表达了我们对这样一个社会组织的期待。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作者都可能会把他自己的情感、他对生活的认识、他的是非观念摆进去。除了描写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之外,我们的主要视角其实还是集中在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上。从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我们想表现的还是真与假的关系,道义与金钱的关系,什么事情是可以交易的,什么事情是不能交易的,金钱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已经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人们内心的正义感,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如何在金钱巨大的阴影下放射出人类应有的光辉,等等。

郑义顺:你曾说现在是一个审丑的时代,《独家披露》是审美的,还是审丑的?

海岩:文学是人学,人的真善美问题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真善美能不能感动读者,假恶丑能不能让读者痛恨。审美和审丑这两个方面,如果达到了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而且不是教条化地,而是很生活化地、很亲切地来叙述一个故事,这才是文学对社会的功能。我不完全主张文学对社会的干预这么直接,但应该有一些作品直接呼唤更美的东西。

《独家披露》里写社会新闻,也涉及到了一些社会阴暗面,但更多的还是表现了真实、善良和正义的一面。每个人在现实的生活境遇当中都会有狡猾的部分,都会有心术,但善是人的本性之一。人有淳朴善良的部分,也有狡猾凶残的部分。我始终觉得文艺作品中需要美的一面,不能全是揭露性的。美的东西可以对人的心灵有抚慰和震撼的作用。它客观上能够对读者的价值观,对读者的为人处世,对读者看待这个世界的目光,起到一些调整的作用和帮助。

郑义顺:真实是新闻的最高准则,在《独家披露》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真话和假话,都是锋利的刀,可以杀死别人,也可以杀死自己?”

海岩:一个社会有时候承受不了真话,因为真话会触及到很多人的现实利益。但是,真话无论如何对我们这个社会是有好处的,假话是没好处的。正常情况下,假话是伤害这个社会的,真话是保护这个社会的。但是真话有时候会伤及很多人的利益,说真话的人也因此会面对很多危险和伤害。所以,真话是一把锋利的刀,它可能伤害别人,也可能伤害自己,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说真话需要经验,需要智慧。

郑义顺:在《独家披露》里,作为反面角色的方守道似乎不能用简单的善恶来评价,在他的身上,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善恶观念?方守道、大道公司——你好像在强调“道”,这是刻意的安排吗?

海岩:方守道这个角色是很复杂的。当不触及他核心利益的时候,当他没有处在危机的时刻,他是可以爱别人的。他可以捐款,可以做善事,但是到了触及他根本利益的关头,他选择了伤害别人来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他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于一笔不义之财,以牺牲了那些孩子的终生幸福和受教育的权利为代价,成就了自己的个人企业。他不是成心的贪,而是在一个关键的时候,他有了这笔钱就能改变人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他动了邪念。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设想,换了我遇到这样关键的时刻,我会怎么抉择。我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提问。

用“方守道”、“大道公司”这样的名称,是一个反讽的安排。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讲“道”的,而我们当前的社会文化是以讲“术”为中心的。很多文艺作品都在表现心术,如办公室斗争,你怎么折腾我,我怎么算计你……其实是把普通百姓内心那些狭隘、自私、丑陋的部分不断地挖掘、放大,并且推而广之,让人们以为人与人之间就应该这样,就是应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为什么有些老外看了一些中国的电视剧会觉得中国人特别坏,说你们怎么那么阴暗呢!其实中国人真没有这样。职场是有很多险恶的东西,但是日常生活还是有很多温暖的东西。我不认为我们的文化应当这样引导人民,这样塑造我们中国人的形象,但是由于商业化、娱乐化,大家都奔这个方向去了。

郑义顺:为什么一些文艺作品里会充满“术”?

海岩:这和人的本性有关系,人的本性似乎就对不好的事情更加关注。现在你说有个人做了件好事,很多人可能无所谓;你说有人干了坏事,很多人注意力就上来了。现在是一个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美誉度和收益无关、和金钱无关,而关注度和金钱有关。所以,很多文艺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关注度上下工夫,先不去管美誉度,先不去管思想价值、艺术价值,而是先让人们关注了再说。

有一句话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主要指导思想,叫“发展是硬道理”。现在看来,这句话多数被人理解为经济的发展、GDP的发展。我认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形态快速变化的这些年来,我们并没有搭建好恰当的文化架构。国家号召的主流价值观都没有问题,但是所有的制度设定和提倡的主流价值观是并不匹配的,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票房、码洋……全都是经济指标。在这样的文化生态下,当然人心无所皈依。

可以说,很多人都过上了比过去更富裕的日子,有幸福感的人却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时代,作家的社会责任应当对这个社会有提醒、有批判,或者塑造一个不是这样的社会、一个乌托邦,来告诉公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来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理想和愿望。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海岩 浅阅读 说真话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