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漫画大师黄尧抗日战争题材作品 60多年后重回故国

2011年08月14日 08:22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徐佳和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黄尧为抗日战争创作的“牛鼻子”系列——“民族的吼声”

  黄尧为抗日战争创作的“牛鼻子”系列——“民族的吼声”

“沧海遗珠——黄尧艺术回顾展”8月13日在上海美术馆揭幕。黄尧的艺术作品在时隔六十余年之后,终于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出生之地。

黄尧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漫画界与张乐平、丁聪齐名,但当下在大陆知名度极小,这与他在中国经历八年抗战胜利之后远去他乡不无关系,1940年代末,他辗转南洋,旅居马来西亚槟榔屿,致力于水墨书画的创作,直至1987年去世。

漫画界的三驾马车之一

事实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漫画界有三驾马车——张乐平、丁聪、黄尧,那是中国当代史上星光璀璨的漫画时代,黄尧最著名的漫画“牛鼻子系列”用简洁的圆圈——脸是大圆圈,鼻、眼睛、耳朵排列成五个小圆圈,加上头上的四根头发,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典型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式文人。这个形象和三毛一起留存在许多人的记忆中。据说“牛鼻子”与黄尧本人颇为相似,也许更重要的是神似——“苦在躯壳,乐在灵魂”。

此次展览是首次在黄尧的祖国如此全面地展出他的作品,作品的创作年代处于1934年到1987年,包括漫画和国画书法作品各100多幅,几乎贯穿了黄尧的整个创作生涯。据上海美术馆方面介绍,黄尧基金会和黄尧后人决定将仅存的65幅黄尧创作于1947年的水墨漫画原作《矛盾集》捐赠给美术馆。这65幅水墨漫画,有讽刺以各种名义成立的委员会的,也有表现当时的职员阶层在面临通货膨胀时的悲哀的,反映了1947年间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属于上海早期的重要漫画作品,它们即使在六十余年后的当下看来,也不无现实意义。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漫画创作在上海一度出现盛景,缘于上海是报业和商业的中心,当时报馆林立,西方艺术的传入与“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糅杂一处。上海美术家协会漫画委员会沈天呈提出“那时的漫画绝非大众文化,而属于精英文化,因为创作漫画的那些人,就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只是,他们对当时社会不满,出于性情而为之”。确实,以17岁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并在当时《新闻报》负责撰写时评专栏的经历看来,黄尧无疑是当时的佼佼者。黄尧创造出“牛鼻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立志要发掘出中国人的幽默,为孩子们提供自己民族的卡通人物。这一愿望即使在今天的漫画界也是常常呼吁的问题。

晚年水墨充溢天然之趣

黄尧始终坚持,漫画是思想的漫画,唯有思想,才是漫画的创作动力。1949年之后,他既没有留在大陆也没有去台湾,在去了南洋岛屿之国马来西亚之后,再也不创作“牛鼻子”,而致力于国画和书法的创作。

此次回顾展策展人、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肖小兰在昨天上午的学术研讨会上说,“黄尧从历史宿命中跳脱而出,静悄悄地在南洋继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但黄尧的‘牛鼻子’自此失去了土壤和条件,戛然而止,只在翻阅故纸堆时才偶得一见。”她认为,黄尧的水墨绘画,内容不拘一格,极其广泛,且有深厚的文化认识,而落到笔端上,则恣意纵情,线条洒脱,画面生动。

美术评论家、漫画家谢春彦提出,“漫画和版画的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有海派的环境才能有漫画。漫画更应向黄尧学习,讲出心里的话。”看黄尧的作品,可以体味到画家手操毛笔,面对宣纸时的情怀,即使在晚年的国画和书法里,黄尧的作品中依旧保持着漫画家天然的趣味,而不是从故纸堆到故纸堆,在那些黄尧晚年所写的“甲骨文”里,有生命,也有当代艺术。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牛鼻子 黄尧 漫画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