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被誉为“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作家”莫言做客莞城文化周末,为东莞市民带来了以“文学照进人生”为主题的讲座。演讲现场300个座位座无虚席。讲座上,莫言表示,东莞打工文学的经典作品还没有出现。
文、图/记者范玲、张颖妍
谈文学之路:与马尔克斯“搏斗”二十年
“中国的马尔克斯”,是人们经常听到的对莫言的称呼。对此,莫言坦言,他年轻时听到这个说法还有些暗喜,但他现在并不太高兴别人这样叫他,他说:“我就是中国的莫言。”
莫言说:“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就像鸦片,很容易上瘾,我们很容易就把中国的素材套到他的那种模式里面去。”这其实并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写来写去始终是二流货色。
莫言在1987年便非常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刻意回避,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因此他与马尔克斯“这座高炉”搏斗了20年,现在终于可以摆脱他了。
“我在2005年写《生死疲劳》的时候,就彻底放开了。我这个时候超现实的写作,已经和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有距离了”,莫言说。其实,莫言与马尔克斯“搏斗”的历程,也是莫言自己文学创作风格和理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谈创作理念:“把好人当坏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
“只有描写普遍人性的作品,才是打动全人类,进入世界文坛的通行证。”
对于如何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莫言认为,作家首先要思考、写自己错误的不光彩的地方,进行自我剖析和批判,在写他人时,才能有包容之心。这样创作好人和坏人,才不会被自己过度的好恶所影响。
好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我们缺少自我剖析、自我认识,我们缺少了对坏人的怜悯,所以我们塑造了脸谱化的坏人”。所以,创作人物应该从人本身人性的一面出发,并怀有怜悯之心来进行。这也就是莫言“把好人当坏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的创作理念。
谈东莞印象:草草草乎,可可可也
莫言用一句对子概括了自己对东莞的印象——草草草乎,可可可也。莫言说,他来东莞也至少有三次了,这一次才算是看得比较彻底。
这句对子的灵感来自可园的草草草堂,不过他对“草草草”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草代表草书、草香和草堂,是文化和文气的象征。“我想东莞是草书之流畅,草香、草堂之优雅,而‘可’表达的东西就更多了:你可以说是可乐,也可以说是可欣、可意、可人。”简单的一句对子换来全场热烈的掌声。
谈打工文学:东莞尚未出现打工文学经典作品
“打工是当代中国作家不能回避的话题。打工者默默无闻,文学关注他们是应当的。但大多数打工文学的作者都过度关注打工者与老板的矛盾、生活上的困苦等问题,而缺少对打工者内心世界的描写。”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东莞的打工文学时,莫言表示,“具有经典气质的打工文学作品尚未出现,但我相信打工者中一定会出现非常出色的诗人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