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余光中40年后再续“乡愁” 与“粉丝”激情碰撞

2011年04月27日 09:04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陈智勇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在诗会上,余光中与“粉丝”激情碰撞,互动交流。 (庄丽祥 摄)

“……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昨日,在泉州府文庙惠风堂举行的余光中诗会上,两名朗诵者用普通话和闽南语,深情地演绎了余光中此次回乡续吟的完整版《乡愁》,引起了广泛共鸣。

“用闽南语朗诵更能真切地表达这首诗的意境与内涵,因为乡音更加能触动游子的心灵。”余光中现场多次为这首诗的朗诵表演鼓掌。《乡愁》是他1971年在台北思念故土时创作的,距此次返回家乡续吟,已经整整过去了40个春秋。据说,当年,余光中创作《乡愁》这首饮誉海内外的诗篇仅用了20分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确认了此事,“自己思念家乡、怀念祖国的情感已经在心里沉积了20年,灵感瞬间找到了‘出海口’,就一气呵成地书写了自己的‘乡愁’”。《乡愁》问世后广为流传,入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有众多作曲家为这首美丽的诗篇谱曲。此次回到泉州,余光中又即兴续写了《乡愁》的第五段。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还要对望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开出了泉州湾?”此次泉州之旅是余光中第三次回乡,畅游刺桐城、走过洛阳桥、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足迹与历史的脚印重叠在一起,他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了,为家乡留下了新的诗篇。 早在2003年,余光中就踏上了回乡的路,回到永春故居圆满地完成了“寻根之旅”。2004年,他又专程回到泉州,欣然担任泉州参评“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推荐人,向海内外宾客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通过多次回泉交流,余光中不仅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也真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渴望和平的深情,此次在《乡愁》原诗之后新增了一段,恰好表达了他对海峡两岸交流的美好祝愿。

中文是文学生命的“胎记”

“中国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余光中在诗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最希望自己能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样圆就可以画得更大一些。

余光中坦承,自己的文学生命能保持常青,得益于对中文的热爱。他说,中文是中华数千年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学是自己文学生命最重要的源头,“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是另一个重要源头,这两个源头犹如胎记,深深地烙在自己的文学生命中,有了这两个源头,自己的文学创作就像拥有长江黄河般源源不绝的“养料”,永远不会“江郎才尽”。尽管余光中通晓西洋文学,翻译功力深厚,出版过10多部译著,但他认为西洋文学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只是“一条支流”。余光中对中文的热爱,不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让他坚定了人生方向,不管面对任何处境,都能平静地朝前走。为此,他也鼓励青年创作者要能“静下心来”,从传统文学中吸取“养分”,在文学的道路上找到“安身立命”的坐标。

梁实秋先生生前曾盛赞余光中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说,诗与文各有用处,抒情时宜用诗,记事时多用文,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或作家,不仅要熟悉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还要能运用各种体裁进行创作。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乡愁 余光 激情 余光中 粉丝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