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新春即将到来,新春晚会也即将再次伴随着熟悉的音乐出现。它仿佛多米诺骨牌,是某种头尾相接带有魔咒意味的文艺盛会。它的神奇表现在永远以喜气洋洋的阵仗出现,更表现在“不看就不算过年”的中国人心理定势上。但也有绝不循规的叛逆者,譬如在靴子型亚平宁半岛度过新年的著名媒体人洪晃,她坚持认为春晚是一种政府行为,“刚开始好,后来一般,最后就失去意义了。”
对话主持人:陈书娣
嘉宾:洪晃,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世界都市iLOOK》杂志主编兼出版人。
凤凰网:第一次看春晚是哪一年?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届春晚?
洪晃:非常抱歉,我唯一看春晚的那年是2008年的春节。我妈妈刚去世,和朋友一起去海南。没事干。就这么一年。
凤凰网:能否讲讲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这三个阶段的春晚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如果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你会用什么词?
洪晃:我真的没感觉。
凤凰网:从春晚开播的七十年代末谈起,从文革那种肃杀压抑气氛走出的中国春晚,是否存在某种对文化的解放?你是否认为它的火爆是必然的?
洪晃:我觉得春晚火,因为春晚是政府行为吧。
凤凰网:怎么看这三个时段民众的审美变化?以及三个阶段对春晚的态度和评价?
洪晃:70年代很容易有新鲜感,80年度很追求文艺,90年代开始彻底商业化,到21世纪,大家看什么都烦,除了狗和baby.
凤凰网:有人玩笑说,春晚先是赞颂祖国好,然后强调中华团圆,再是明星齐登场,你怎么看这一成不变的这三个核心词?
洪晃:越来越大,越来越空。
凤凰网:你对春晚有怎样的评价?你觉得它为整个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洪晃:算了吧。开始好,后来一般,再往后就失去意义了。
凤凰网:有人提出“被春晚”的词汇,你认同吗?怎么看这个“被”?
洪晃:同意,因为没有别的可看。即使不是中央台主办,“春晚”本身的模式不会变。
凤凰网:在30年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对外开放、国内社会结构如此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除夕大家仍然集体被“春晚”,你怎么评价这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