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自传性散文遗稿《异乡记》。
本报讯 (记者姜妍)纪念张爱玲诞辰九十周年“2010北京张爱玲纪念研讨会”昨日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其遗稿3万字的《异乡记》也同时推出,张爱玲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在现场宣布了“张爱玲五年研究计划”,总资助金额达百万元人民币。
小说与视觉
“电影很难展现感官调动”
研讨会共分四场,议题涉及张爱玲的文学视野、双语创作、视觉艺术和晚期风格几个方面,每场设一个主讲人和两个点评嘉宾。止庵、陈子善、马家辉、苏伟贞、宋以朗、格非等两岸三地研究张爱玲的共计12位学者在北大汇集。
张爱玲文学里的音乐性,以及她在文学之外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捕捉也成为了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之一。比如苏伟贞就提到《倾城之恋》里的音乐感,她说,张爱玲觉得小提琴像水一样流着,把人生贴着的东西都流掉了,而胡琴就好很多,虽然苍凉,但是临到最后总是会回到人间。苏伟贞说,张爱玲是怕小提琴也怕交响乐的,在《倾城之恋》里面一开始四爷拉胡琴,是说不尽的苍凉感。
止庵也提到了张爱玲对胡琴的描写,他同时认为,张爱玲很关注视觉艺术,很会运用视觉艺术,并且参与创作了一些视觉艺术,但同时也很清楚视觉艺术的局限性,有些内容只有在小说里才可以展现。他举的例子就是《色戒》中买钻石的环节,打动王佳芝的不是钻石的克拉,而是易先生温柔珍惜的神情,“但是这个部分在电影里非常不好表达,尽管李安在之前做了很多铺垫。”台湾学者郝誉翔也认为张爱玲文字里多种感官的调动,是电影里无法展现的。同时张爱玲笔下的画面又常有不协调感,像是玛格丽特或者达利的画作,郝誉翔表示很好奇王家卫会如何拍这样的画面。
英语写作
张爱玲“回不去”、“出不来”
作为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认为张爱玲用英语写作之后在国外投稿被拒,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西方对东方有固定看法,不符合就不喜欢,并非因为语言障碍。马家辉也赞同宋以朗的这种说法,他认为书中一些成语的翻译不是出版障碍,而里面一些“警句”都不易用英语呈现,于是有了“回不去”和“出不来”的时空交错感。马家辉说,他有个建议,应该让包括李欧梵、林奕华、王安忆、张艾嘉等人每个人翻译一段张爱玲的文字,看看不同的感觉,然后交给自己来打分。
在回答现场读者关于“如果张爱玲活在今天该如何爱她”的问题时,马家辉说,张爱玲应该先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爱人,而不只是张爱玲的方式,如果真的跟张爱玲谈恋爱,大概一个礼拜就够了,会非常痛苦。
■ 相关新闻
遗稿《异乡记》出版
在研讨会上,主办方十月文艺出版社也宣布了张爱玲自传性散文遗稿《异乡记》出版,这本书是当年张爱玲从上海到温州寻访恋人路上写下的所见所闻,也是她人生一段真实记录,她自己曾说这是她少数“非写不可”的作品。陈子善认为这本书里对农村有独到观察,三万字的篇幅很生动,里面很多小人物一闪而过,但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张爱玲的剧作集《六月新娘》和《一曲难忘》也同时出版,这也标志“张爱玲全集”的出版正式完结,而《异乡记》是“张爱玲外集”的开端,接下来还有《易经》和《雷峰塔》正在出版过程中。
宋以朗在研讨会最后还宣布了“张爱玲五年研究计划”。此计划是为了鼓励更多针对“张学”的研究而设,从2011年起,每年会选出三至五个研究项目资助,每个项目提供5万至10万元人民币,资助总额超过百万。这些项目可以包括发现和填补“张学”空白,或在张爱玲作品基础上延伸出新的创作等。申请该项资金的方式可以到活动协办方青马(天津)文化有限公司网站上查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姜妍 编辑:王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