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切地与中国学者对话
孔汉思曾经两次周游中国。1986年,他第二次来到中国,与秦家懿及其丈夫一起横跨了整个中国。耳濡目染中华文明的孔汉思,回到德国图宾根大学后,以“基督教与中国宗教”为题,和秦家懿教授进行了一场对话式讲座。这场以中国儒家、道家的传统哲学思想对话基督教神学的讲座,后以《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为题出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后在国内多次重版,拥有多个中文版本。
1998年,孔汉思再次踏上已不再陌生的中国,这次是和南德广播公司(SDR,即今天的德国西南广播公司SWR)大型纪录片《世界宗教寻踪》的拍摄团队同行。在为纪录片做策划和解说的基础上,孔汉思写作《世界宗教寻踪(Die Weltreligionen auf dem Weg)》一书,2007年在国内出版了中文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首次踏上环球之旅……但在中国的旅行感受,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构成了一条独立的并具有世界意义的河系。”被这个文明古国的厚重气息所深深吸引的孔汉思发现:在源于闪米特地区、有先知品格的第一大宗教河系,以及起源于印度、拥有神秘品格的第二宗教河系之外,还有一脉产生于中国、具备圣贤智慧品格的传统伦理思想河系。于是,他急切地想和中国学者对话,希冀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寻找到促进世界和平的崭新理论范式。
2000年9月,孔汉思来到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就中国传统伦理与全球伦理问题,与20多位知名学者讨论座谈。2001年,孔汉思带来自己的著作《政治与经济的“全球伦理”》,在第二届全球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大会上,与中国学者交锋探索……“在我对世界伦理及宗教对话长年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当此第二、三千纪流转之时,中国智慧在21世纪将成为共同的人类伦理。这种能为或大或小的社会或人类群落,提供价值标准或行为准则底线的伦理法则,将成为全球伦理最奇特的动力源泉。”在此次汉学大会的主题发言中,孔汉思表示,眼下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日本,都无力单独重建新的金融体系。面对失控的西方化、毫无约束的个人主义、道德沦丧的物质主义,也许“东方智慧”能成为解决危机之道。“回首反思并审视曾令人钦佩的中华伦理传统,中国或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认定中国传统伦理中“和而不同”是全球伦理核心价值基础,将“仁”和“推己及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孔汉思在痴迷于中华传统思想精华的同时,也敏锐感觉到,面向未来,作为全球伦理基础的中国传统伦理,不会是传统儒教。“那种保守的思想,仅仅从事枯燥乏味的文本研究,偏爱没有平等、等级分明的社会,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没有未来的!中国和世界需要的,是一种以真正的人道为核心价值的民族精神,一种将人与人的基本社会关系建立在普遍伦理价值基础上的民族精神,这些价值观不取决于私利……”
10月31日,世界汉学大会第二日。记者再次遇到孔汉思时,他在我的采访本上,用德文写下“Vertrauen und Mut(信任与勇气)”,并留下签名,作为给文汇报读者的礼物,“这是我给中国读者的祝福!”11月3日,汉学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准备动身回德的孔汉思,面对身后渐行渐远的古朴京城,动情地说,“谢谢中国学者和同行对我的祝福。虽然已快82岁了,但我一定会再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 (记者 王乐)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