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沉沦和希望
时代周报:有段时间大家都说香港电影没落了,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吴思远:香港电影到上世纪90年代初,就呈现了一个败象。为什么呢,香港电影是不受制约的,大家一窝蜂去拍,尤其是海外、台湾市场的开拓。台湾对香港片非常欢迎,以前是我们香港电影人拍什么片,你们南洋、东南亚就看什么片。香港流行爱情片,他们就看爱情片,黄梅调就看黄梅调,武打片就看武打片,但是自从台湾比较卖座,票房比较高,他们开始要点菜了,比如说一部徐克这种武侠片很卖座,我就点名要类似的,要类似《东方不败》这样的电影,你们也要找一个女人伴男生,就开始题材重复了,哦,刘德华很卖座,我就高价要刘德华,大家就找刘德华,开始题材跟演员都重复了,跟着就是一个败象的开始。持续几年以后原来香港电影传统市场的观众就开始对香港电影厌倦了,都差不多嘛,用来用去都是那几个人,题材也差不多,那就开始走下坡了,下滑得非常快,一度呈现出可以说是危机,开戏开得非常少,当时我就看出香港电影存在的问题,当东南亚的市场不再欢迎香港电影的时候,香港电影的没落就要开始了。
直到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帮助香港,因为我也是参与其事嘛,我找董建华先生来,要求国家在优惠政策里面把电影也加到里面去,中央政府接纳了,让香港电影有了一线生机。这几年大家也都看到了这些政策的作用,当时开始的时候大家还觉得没什么,不知道政策的重要性。因为我一直参与,所以我知道如果香港电影没有内地的市场,香港电影就没有前途,即使香港六七百万人都看电影,也没有多少票房的,我一早就知道香港电影的前途很难。
时代周报: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代表团”首次和内地政府电影主管部门接洽,你当时是副团长。更早的时候你曾去内地拍戏。
吴思远:我是香港比较早到内地去拍戏的。那个时候去拍戏也不是在乎票房,当时的政策不允许。我们到那边只能用那边的景、人这些方面,当时的政策就是我们去内地拍戏要跟当地的厂合拍,电影的版权也要送给那个厂,他们出一点劳务,这不是一个很完善的合拍政策。一直到2003年开始、2004年正式实施的政策,就让香港电影能够跟内地做一个真正的合拍,每方投资一半,可以从发行里面享受国片的待遇,所以这就造成今天香港电影比较大量地、全面地投入跟内地合作拍戏的局面,香港也开始在中国电影市场上面尝到甜头。
所以现在香港电影,上一点规模的电影都是合拍的。那么,除了极少数香港素材很浓的电影,那些不适于在内地拍的,三级片啊、鬼片啊,或者是非常残暴的反社会电影还是在香港拍,香港演。这给了香港电影比较大的空间,所以你现在看到很多合拍片的成绩都很好。
所以我现在基本上对我们香港电影还有内地的华语电影是看好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电影政策慢慢宽松,我想这个是电影发展的一个很好时机。也希望内地的电影检查制度、分级制度进一步完善,我想香港的电影会越来越好。
同时我也希望香港电影即使是合拍,也要保持一个香港的多姿多彩的、比较绚丽的、非常有娱乐性的本色,使用香港电影非常高的商业电影技巧,拍我们自己熟悉的类型,融化内地熟悉的生活题材经验。
实习生单雄、刘元鑫对本文亦有贡献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