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容两种眼光
相较而言,《西藏一年》进入中国的播出平台可以说是费尽周折。从2008年1月第一次审片,到今年7月25日广电部要求11个专家再审最后一次,《西藏一年》登陆央视的过程长达一年半。
据书云回忆,审片时一般会来十几个专家,他们分别来自统战部、国家民委、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藏学中心、中宣部等部门。
最初,针对《西藏一年》的多线交叉叙事,专家们提出,“这样很乱,能不能将每个人的故事分别讲完?”
书云回答:不可能。对于国内和国际的观众来讲,单线叙事的方式都已经太陈旧了。
专家们还指出,片中反映“传统”的东西太多,“新东西”太少。“医生还去看活佛!是不是有点奇怪啊?”“次旦法师给人治病的时候怎么还吐唾沫?那么落后的方法。”
书云答道:“老师们,西藏现在本来就处在一个现代对传统的冲击中,如果完全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全是现代化,这就不是西藏了。”
此外,专家们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意见。如《西藏一年》第二集中反映了当地一妻多夫的风俗。一些专家说:“这个确实是违反婚姻法,不要说得那么直白,一个妻子三个丈夫总是不好的,还是改改。”
最后,书云把央宗——顿旦三兄弟共同的妻子——的说法进行了微调。央宗口中的“丈夫”改成了男人,“第一个丈夫”改成“老大”,第二个改成“老二”。
就在《西藏一年》终于成功“突围”、即将在央视推出之际, 7月16日《新闻联播》的预告短新闻又让书云心里“咯噔”了一下。新闻是这样介绍这部纪录片的:“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拍摄完成,近期将在国内播出。影片真实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普通藏民在祖国大家庭中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恰恰不是那样的。我们只是反映了今天西藏人民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加幸福两个字呢?”书云很无奈。
虽然审批过程充满周折,但其实在藏学研究中心向央视提出希望能播出后,对方很快就同意了。对《西藏一年》这样的事实性呈现方式,很多领导表示赞同。统战部允许国内播出的批文,去年8月就已经出来了。
然而纪录片在国内播出后,格勒发觉,虽然媒体炒得很火,但是真正观看的人并不多。这些天,他从北京到云南、再到四川,身边的人都是他通知了之后才去看的。
“严格要求的话它还差得远。”格勒坦承,《西藏一年》在学术和艺术上都没有达到所谓的“巅峰”,也和他期望的有差距,“导演藏语不够好,沟通都得靠藏族摄影师;拍摄时间其实还不够长;对农村社区的反映也不够多……”
“通过这次我也知道了,什么叫商业化、什么叫炒作。”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其实,国内最初的独立纪录片有很多都是反映西藏题材的,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只不过它们推荐自己的方法和运气比《西藏一年》差了一点。如段锦川90年代拍摄的《八廓南街16号》就让观众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影像的对西藏真实生活的表达,该片获1997年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真实电影奖”,他的其他两部西藏作品《天边》和《加达村的男人和女人》呈现的是严酷自然环境下人生存的状态;而季丹的《贡布的幸福生活》和《老人们》则是真实呈现了比较贫困的西藏人的生活。中外合拍的纪录片《西藏日记》也曾获美国“摄影家奖”和2004年奥罗拉金像奖。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万佳欢 编辑:严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