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清口”走红上海滩 满城争说周立波
2009年05月20日 16:51 新民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逆流而上,火得恰逢时

犹记得2年前的长乐路茂名南路,兰心大戏院的一隅挂着一幅毫不起眼的海报:“笑侃三十年衣食住行·周立波海派清口专场演出”……“啥人(谁)是周立波?”许多路人匆匆走过,瞥上一眼、问上一嘴也就作罢,而对那些记忆中残存着“上海活宝”印象的上海人而言,他们知道:周立波复出了!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个“油头粉面”的滑稽小生竟由此红到一发而不可收……时光流转到2009年3月,周立波的舞台从兰心大戏院转战到座位多出一倍的美琪大戏院。场子大了,压场的火候却丝毫不减,票房依然十分坚挺,内场看台座无虚席。帷幕缓缓揭开,梳着“小克勒”式的对分头,一身笔挺西装,丝绸围巾绕脖,脚蹬锃亮皮鞋,手握黑色步枪道具的周立波,伴着电影“007”的背景音乐粉墨登场,五彩霓灯溢彩流光,顿时满堂喝彩。

包场、赠票、团购、票价虚高待炒,然后再给出个折扣优惠出售,这些票房上的“潜规则”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可是,就在各大演出公司为了争夺上海市场而费尽心机之际,只有周立波一人选择剑走偏锋,与所有“同仁”玩起了逆向思维:“我的演出,拒绝包场、赠票,要的就是实打实的‘散户’,票子都是一张一张卖出去的,观众掏了真金白银买来,谁肯退,谁肯让?”

最能见证周立波的票房号召力的,莫过于那些守在剧院门口苦等退票的黄牛(“打桩模子”?),有时300元左右的演出票,开价800元收购,照样没有人肯脱手。更令人称奇的是,诸多围绕《笑侃三十年》火爆票房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某位领导临时过来看戏,可票早已卖完,工作人员只好拿着一个信封包上380块钱,塞给前排一个观众:“我们退还您票款,再给您旁边加个座,算请您免费看这场,您的位子让给我们可以么?”……

舆论的攻势是强大的。在被媒体一次次报道如何一票难求之后,《笑侃三十年》的“抢票”盛况一再升温。2008年7月,恰逢复出舞台一年光景,通过努力已初显票房号召力的周立波与上海SMG的东方之星公司签约,并着手酝酿下一个周期的演出计划。可是,周立波无固定主题的发散式演出模式不便于进行推广和包装,也让演艺中心煞是苦恼。适巧,公司正需推出一些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相关的作品,于是,周立波独树一帜的用非官方语言盘点改革开放历史大事件的表演形式也应运而生。“上海人是很崇尚‘老克勒’精神的,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怀旧更是主旋律。”《笑侃三十年》的制作人周江颐说道,“例如蔡琴、费玉清这样带一点老上海味的表演者都很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我们对市场进行分析后的一个考虑。”

除了票房操作手法上的别出心裁,公司对周立波的形象包装和广告宣传也下足了功夫,昔日沉沦在一隅的小广告转眼成了张贴在剧院门口“招摇过市”的巨幅海报。为了摆脱观众心目中那个曾经市井气浓重的滑稽演员的形象,公司对周立波平面海报的视觉形象进行了重新设计,海报上的周立波时而西装笔挺、风度翩翩,时而一身绿衣军装、举手敬礼,时而顶着爆炸头、耍酷玩帅,一个个更为时尚又不失怀旧气质的纸上周立波充满了“笑”果。而包括知名学者余秋雨、钱文忠在内的众多上海名人们的“捧场”,更是为演出做出了最大的“口碑营销”。

可以说,完善的商业包装运作模式,让周立波的火,火得恰逢其时。

“十三点”式的擦边球

《笑侃三十年》的舞台朴素得让人感到不沾风尘,聚光灯打亮偌大的舞台,除了两张沙发和一个提纲架,再无任何道具。可是,从周立波嘴唇间蹦出的“包袱”却满是“风尘”。从上海姑娘泳装的花样、到弄堂百姓的日常生活,再到上海人住房和交通状况,三十年间上海人衣食住行的变迁在那个富有磁性的嗓音中幻化成了充满智慧的连珠妙语,抑或是暗藏“杀机”的冷嘲暗讽,“离婚率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这三十年我们两只轮子少了,四个轮子多了,原来坐出租的是大户,现在坐出租的算散户”等等,常常引来现场观众的捧腹大笑,然后脱口戏谑一句:“格(这)十三点。”

改革开放向来是不容易说好的话题,“正说”往往成了刻板的思想教育,“戏说”又很容易落入轻浮的陷阱。可是,在周立波的包袱中,大玩特玩各种各样的“歧义”,打出了变化多端的“擦边球”:一拍抽出去,折射得老远。譬如“用一百个亿解决三十公里的交通难问题”。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如此,话说一半又留一半,点到即止,笑话里的含义就让你们自己去领悟吧,俗中有雅,笑中有理,乐中有道,这也算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功力。

周立波口中流出的三十年并不止步于回忆,而是逐步在表演中加入一些网络语言及流行的笑话,有时就好像国外评说新闻的脱口秀那样,掺杂其中的上海方言和俏皮话让整个清口演出更具有时尚感和新鲜感。“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拍着胸脯进去,抽着耳光出来;大小非解禁进去,大小便失禁出来。”这则对熊市含沙射影的顺口溜本是广为流传的手机短信,最能引起共鸣的莫过于年轻的“拇指一族”。又例如“谁叫萨科奇notwonothree,nothreenofour的!”这种翻译为“不二不三”、“不三不四”的洋泾浜英语笑话,最有共鸣的也正是二十岁到四十岁的青年观众,试想《笑侃三十年》这种一个人的剧场艺术,最需要的不正是那些收入不菲的中青年人的支持吗?

“我演出是没有彩排的,全靠平时的积累。我的朋友挺多,而且大都是各行业精英。”随身携带记录本早已经成为周立波的一种习惯,每每遇到有趣的事情和想法,他总会随手记下,再整理存入电脑,“我可以从他们那儿得到很多别人无法拿到的生活素材,再从中加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我的‘海派清口’95%以上都是原创。”当然,周立波力求的原创是为那些更具市场价值的年轻观众群体所设计的。

由此可见,周立波在上海滩独树一帜的逆势走高也绝非偶然。当然,周立波的表演也并非近乎完美,有时候“新意”是一点,能否让人“回味”又是另一点。许多剧场里的老面孔还是会发出由衷的感慨:“周立波每每引起台下最多掌声的,还是70年代对于自己童年‘偷吃油条’的零星回忆,而那些让人笑笑就过的‘创新’段子倒有点像他自己关于‘元宵模子’讲的那样‘吞进吐出一下午,一杯清咖可以喝成卡布奇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严彬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