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文化大观园 悲鸿生命 用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

2012年10月16日 09:44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徐悲鸿,一个画坛巨匠传奇往事。2011年,在中外游客的好奇目光中耗资25亿元,历时近4年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在国博西大厅正面墙上一幅宽36米,高12米的浮雕迎接着每一位参观者,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面巨大的浮雕源于一幅精彩的油画《愚公移山》,作者叫徐悲鸿。

王鲁湘:徐悲鸿这个名字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并不陌生,在我们这一辈人的印象里那时候在很多的搪瓷盆、暖水瓶以及挂历上,时常会看到奔腾的骏马,有人会告诉你这是徐悲鸿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徐悲鸿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画家,从小就有绘画理想的我到达北京后去的第一个地方不是天安门,也不是故宫,而是徐悲鸿纪念馆,大概就是要寻找童年时的记忆。

查找徐悲鸿的资料上面这样写着,“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但是随着对徐悲鸿更深入的了解,却发现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评价徐悲鸿是一个言行冲动、不负责任、喜新厌旧的人,也有人说徐悲鸿是一位认真负责、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的人,有人骂他是“美盲”,而齐白石先生则说“我生平唯一的知己就是徐悲鸿”,也许在多年之后我们只有拨开岁月风尘才能还原一个真实的徐悲鸿。廖先生您好,我们是凤凰卫视的。

廖静文:欢迎、欢迎。

王鲁湘:怀鸿室,您写的。

廖静文:我的房子叫怀鸿室。

王鲁湘:怀鸿室,怀念悲鸿。

廖静文(徐悲鸿夫人):我现在非常幸福,当时我失去悲鸿的时候很痛苦,现在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我还是会叫“悲鸿”。

王鲁湘:六十多年,快七十年了晚上做梦还是会喊“悲鸿”、“悲鸿”。

廖静文:我还是想念悲鸿。

解说: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李鸿章远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进京赶考的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呼吁拒绝和约,史称“公车上书”。也是在这一年,在江苏宜兴的乡村里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父亲徐达章给他取名徐寿康,也就是后来的徐悲鸿,谁也料想不到徐悲鸿未来的命运竟然和公车上书的康有为产生了联系。这是徐悲鸿父亲画的一幅《课子图》,他是少年徐悲鸿生活的写照,在父亲的引领下,徐悲鸿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山水花鸟的基本画法。

1915年,像当时很多的少年一样,20岁的徐悲鸿离开了家乡,奔赴向往已久的大上海,当时,上海哈同花园开办了一所仓圣明智大学,登报征求仓颉画像,在多个征集作品中徐悲鸿所画的“仓颉”像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徐悲鸿得到了一个到哈同花园讲授美术的机会,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人生成长道路中的关键人物。

杨先让:这下生活一下就翻过来了,这是一个,而且当时哈同请的一些学者都是康有为、王国维、陈散原,你想这都是头号的人物,所以徐悲鸿当时一下子就在这个层次里头和这些人接触了。

王鲁湘:一下子进到这个圈子了。

杨先让(徐悲鸿学生):康有为一看这个小伙子长得又漂亮,而且又这么有才气,那还不喜欢啊,谁不爱才呢,家里的收藏又多,尤其是他从西方周游列国买回来多少画册,徐悲鸿你就看吧,碑帖你就看吧,所以徐悲鸿对于西洋绘画的认识我认为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启蒙。

王鲁湘:就在哈同花园里头,康有为领进去的。

杨先让:拜了师了。

王鲁湘:他是正式给康有为拜了师了。

王鲁湘:正式拜的第一个,拜师的。

王鲁湘:康门弟子。

解说:康有为主张和中西以求变,开拓中国绘画新纪元的见解,对徐悲鸿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他建议徐悲鸿应该出国学习西洋绘画,改革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就在徐悲鸿将目光投向海外之际,一个叫蒋碧微的女孩儿闯进了他的生活。

杨先让:那是一段浪漫的恋爱。

王鲁湘:他们是同乡吗?

杨先让:同乡啊,宜兴啊,正是年轻的时候嘛,徐悲鸿得意的时候,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又是江南才子,蒋碧微的爸爸是大学教授教语文的,也喜欢,夫妻两个经常说我再生一个女儿就好了,否则的话就给悲鸿了。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徐悲鸿 大观园 廖静文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