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曾侯再世

2012年06月25日 15:45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黄凤春:这是随州市,随州市。

王鲁湘:擂鼓墩一号墓,那就是曾侯乙的那个地方是吧。

黄凤春:对,曾侯乙,对。

王鲁湘:东北方向。

黄凤春:20公里的地方,20公里。

王鲁湘:叶家山墓地,那我们从这里好像有个照片能看得清楚。

黄凤春:这个就是卫星图,就显示就是庙台子遗址,与叶家山墓地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距离大约只有不到1公里的距离。

王鲁湘:就庙台子是这样一个大土堆,这个上头也有一些房子和树木,然后在它的北边方向,这个中间大概1公里左右,这是叶家山。

黄凤春:旁边我们看到还有一条漂水。

王鲁湘:漂水、一条河流。

黄凤春:对。

解说:庙台子遗址与叶家山墓地相距不足1公里,其实早在1982年,它就已经进入了考古人员的视线,只是当时人们仅认为它或许只是随国的某一村落遗址,并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发掘,此次叶家山曾侯墓葬发现后,考古队迅速以叶家山墓地为中心,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区域系统调查,发现共9处大型聚落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辐射的中心,正是庙台子遗址,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叶家山墓地的主人与庙台子遗址一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王鲁湘:它所在的这个地方,我们说现在我们把它叫做叶家山,我们去看地形的话,它确实也是在一个高台地上头,这个地方过去我们文物普查的地方,后来没有发现过这里,有过蛛丝马迹的那种东西吗?

黄凤春:没有,就是在经历了三次文物普查时候,都没有发现这个是一个文物点,所以后来这个曾侯的一批铜器铭文发现以后,我们就对这个的存在的背景,就作为我们本次发掘的一个重点关注的课题,其中就是庙台子遗址,那么它的这个地面采集上来的遗物,就是地面上采集的遗物,就是与我们这次墓葬中所出土的文物完全吻合,那么经过局部调查呢,我们勘探还有壕沟,所以推断它应该是曾侯,曾国的一座早期城址。

王鲁湘:也就是它南边的这个庙台子,和这个你们现在正在发掘的叶家山之间,它是有一种关系的。

黄凤春:对,有关系。

王鲁湘:而且据采集的东西来推断的话,很可能南边的庙台子是一个都城遗址,是个生活区,北边1公里左右叶家山就是他们这个曾侯的这个家族的一个墓地。

黄凤春:对,就是这样的格局。

王鲁湘:这个就是叶家山的这个你们发掘现场和现场民房的关系是吧。

黄凤春:对对对,这个是因为我们当时经过勘探以后,在这个全部这个范围内大约有南北有150米,这个东西大约有100米,这个范围内全部都是分布的是墓葬,因为当时为什么是发掘这一片,是因为上面有民房覆盖,就是说在没有民房的地方,我们基本上全部都发掘了。

王鲁湘:等于就是现在的人住在两三千年以前的人的这个墓地上头。

黄凤春:这个里面还有很多故事,当时很多人这个上面都是房子,因为当时他们住在这个墓地上都很不吉利,所以说要么就是喂猪死猪,要么有的死人要么生病,他觉得这个地方很不吉利都搬走了一部分。

王鲁湘:就从这里搬走一部分了。

黄凤春:对,要不然全部都是民房覆盖的。

王鲁湘:对对,要不连这个地方都腾不出来。

黄凤春:对。

解说:曾经不吉利的地方,现在成了“风水宝地”,不再有村民愿意主动搬离,民房的拆迁成了问题,考古队本计划今年4月份进行更全面的勘测发掘,也不得不延期,曾侯墓葬群落终将展现出何种规模,揭开全貌尚需时日,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曾都城池,也有了墓葬群落,似乎已经可以肯定在西周早期,也就是3000年前,曾经有一个曾国在这里绵延,但如果我们回到80年前,站在对“曾”最初识别的起点上,根据“曾姬壶”出土的方位,当时判断,即便有姬姓曾国,它也应在如今的河南一带,但此次发现的叶家山曾侯墓葬却位于现在的湖北,古时汉东随国附近,那么史料无载的姬姓曾国到底在哪里呢?

黄凤春:这个汉东地区的这个方国格局,这个在学术一直都比较重视,特别关于这个姬姓曾国的问题,这个讨论也是很早了,大约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就是根据安徽寿县所出土的这个“曾姬壶”首先探讨出存在着一个姬姓的成果,这个曾国呢就是说没有文献记载,但是现在从地下出土文物看来,其实主要还是在汉东,也就是在今天的随州、枣阳、襄阳以及河南新野一带,就是在这一块范围内,这次叶家山发掘了以后,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曾国的话,就应该是在随州的,就是今天淅河镇,也就是在叶家山。

王鲁湘:就是它的地望非常清楚。

黄凤春:地望非常清楚。

解说:根据近几十年来相继出土的文物,古曾国的地理位置,终于逐渐变得清晰明朗,但新的谜团接踵而来,《左传》对汉水以东各小国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述,我们也能从现已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得到应证,然而为什么《左传》对“曾”却从未提及呢,即便现在的随枣走廊一带,曾国铜器出土最多分布最广,但史学界仍然对“曾”无从考证,1978年曾侯乙墓的出土,更是让人们无法否定“曾的存在,就在无法从史料中寻求答案的时候,另一次几百年前的考古工作,为我们寻找发现曾国继续提供线索。

王鲁湘:北宋初年,在安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孝感一带,出土过著名的“安州六器”,六件青铜器上的铭文多次提及昭王伐楚时“在曾鄂师”这一概念,也就是在曾和鄂这两国驻扎伐楚的部队,但是,如果以“曾侯乙墓”来判断,曾侯的生活年代远晚于齐普拉,那么又哪来的在曾鄂师呢?如果“曾”确实作为一个国存在,那为什么在史料中又从未有过记载呢,可如果“曾”不是一个“国”,那安州六器中所指的“在曾鄂师”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解说:相聚30年,相望40里,继曾侯乙墓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西周古曾国赫然再世,湖北随州叶家山古墓群落,历史坐标又将被如何改写,《曾侯再世》。“安州六器”中提到“在曾鄂师”中的鄂,考古中早已有了明确的应证,现在的随州博物馆,馆藏着一大批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青铜器,其上的铭文清楚地显示,西周时期曾经有一位鄂侯雄踞此处。

王鲁湘:这个就是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那件鄂侯的方彝。

黄凤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很复杂,它跟曾侯器区别很大,富丽堂皇。

王鲁湘:富丽堂皇。这个铭文是在这个里头是吧。

黄凤春:在盖里里面。

王鲁湘:盖子里头。

黄凤春:它该是鄂侯作宝尊彝。

王鲁湘:这个外面的这个主体的这一些纹饰的话,好像都是长鼻子的大象,长鼻子,大耳朵,然后长牙,这个也少见。

黄凤春:少见。

王鲁湘:象纹的,少见,但是西周是有。

黄凤春:西周有。

王鲁湘:西周的这个确实有个象纹的有,但是像这样的做的这么精采的。

黄凤春:这个具有这个鄂国的这个风格,一看就知道是跟中原的这一套完全不一样。

王鲁湘:不太一样,有楚风啊。

黄凤春:它是本地这个特色的。

王鲁湘:本地特色的青铜器。

解说:随州安居羊子山出土的这批文物,止于西周晚期,这正好能够与擂鼓墩曾侯乙的生活年代相对接,所以在1978年,人们有理由相信曾建国是因为鄂的灭亡,是曾取代了鄂,但如果是这样,安州六器为何会将“曾”与“鄂”二者并提呢,“在曾鄂师”又与昭王伐楚有什么关系呢?

王鲁湘:南方有个少数民族部落叫越裳氏,每一次向镐京进贡总要献上当地特产的一种白雉鸟,这种鸟毛色洁白,鸣声啾啾,悦耳动听,而且肉味鲜美,是宫廷的佳肴珍品,昭王异常重视,后来越裳氏停止了呈供白雉鸟,昭知道后很是生气,立即责问,却得知此时与越裳无关,自从楚国在荆蛮地区兴起以后,自称楚王,独霸一方,不把周室天子放在眼里,朝贡也是时断时续,连越裳氏向周王进贡白雉鸟,楚国也出手阻拦,因此,昭王大怒,楚国荆蛮小邦,竟敢阻拦周天子的贡品,此例一开,诸侯竞相效仿,周室王威又何在呢?于是,昭王决定御驾亲征伐楚。

解说:正是对周昭王南征伐楚的铭文记载,让人们不得不再一次面对史料中从未提及的“曾”,如果依照1978年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的生活年代判断,昭王伐楚时,曾国还未建立,那么与之相关的“在曾鄂师”是无法解释的,但此次叶家山曾侯墓的出土,将曾国的历史从西周晚期向前提早了500年,这样一来,处于西周早期的曾国就极有可能在昭王伐楚时发挥着某种作用,一直让史学界无解的“在曾鄂师”终于有了答案,灭鄂建曾的史学观点也需要重新考证。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曾侯再世 王鲁湘 墓葬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