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颠沛流离的杜甫

2012年04月28日 10:30
来源:文化大观园 作者: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Part2
  宣传词:
  他一生颠沛流离
  却为何能在蜀中偷得几年安逸
  他作诗忧国忧民
  成都岁月带给他怎样的转变
  杜甫诞辰1300年之际
  走进草堂,讲述诗圣的别样春秋
  《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串场3:年轻时的杜甫也曾心怀远大理想,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曾经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现实带给他最多的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景象。幸好这时候成都接纳了杜甫,给予他漂泊生活中难得的安逸与闲暇。杜甫才能潜心从事诗学研究和创作,从而留下了很多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留下了很多伟大的诗篇。而诗人也在有意无意间给成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解说6:每年人日这一天是成都杜甫草堂最为隆重的节日,相传女娲在农历初七这天创造了人,因而在中华民族的习俗中,人日这天很多地方都要举办纪念活动。而杜甫草堂的人日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公元761年的人日这天杜甫好友,时任蜀州刺史的高适,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给他。“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嘉宾:杜甫当年他跟高适,就是蜀州刺史,他们有一段友谊,就是在很年轻的时候李白、杜甫、高适他们三个曾经去游历。
  记者:登过那个塔。
  嘉宾:曾经到处去游历,感情很深厚,杜甫到四川以后高适又接济他,然后高适有一天人日给杜甫了写一些首诗,后来杜甫离开成都以后都晚年了,高适已经去世了,他翻他那个书夹里面找到这首诗,然后又写了一首就是想到这个朋友已经去世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就有一个就是说阴阳两隔,遥遥相和,唱和的一段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每年人日的时候,成都这些文人墨客,包括外面来寻访的人,来专门到人日这一天来寻访草堂,来吟诗来写诗,就是缅怀这一段佳话吧,
  解说7:“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杜甫是描绘浣花溪春景的诗。然而不断地物换星移,如今的成都草堂外已然没有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于是就有人对现代草堂的位置提出了疑问。杜甫当年所建草堂是否是现代人所见到的这里呢?
  2011年,成都杜甫草堂开始改造,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与杜甫同时代的民居遗址,而且还出土了一块唐碑,文字中就记述印证了杜甫草堂的方位。
  嘉宾:好多游客也问,茅屋在什么地方,因为茅屋千年以后肯定茅屋已经没有了,所以后来想到好多游客给我们建议。
  记者:应该在造一个茅屋。
  嘉宾:应该有一个茅屋,因为到草堂就是来看茅屋,后来考虑大家强烈的诉求吧,1996年的时候我们就恢复了一个。
  记者:在这里再造了一个。
  嘉宾:恢复了一个。这个是按照传统的一个川西的民居的建筑方式来造的,好在杜诗把它的这个描写非常写实,就是他当年茅屋旁边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致,它门前有四棵小松,有五株桃树,然后还有一棵楠树,旁边有绵竹,然后药圃,有很多东西,然后它“柴门不正逐江开”,就很多这样的写法,就包括它那个厨房在东边在西边它都有记载。
  嘉宾:这边有竹桃,这棵小松都是。
  记者:“新松恨不高千尺”,就嫌这个松树长得慢了一点,
  嘉宾:长得慢。然后又写到“绵竹亭亭出县高”,绵竹长得很快,这旁边还有一个楠树,这棵楠树啊当然不是杜甫当年那楠树了,但杜甫当年在这个地方久居就是看上这个地方有一颗楠树非常好。
  解说8:公元761年8月的一天,秋风怒号,卷走了草堂屋顶的茅草,杜甫想到自己流离失所的种种苦难,不禁黯然神伤。唱出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嘉宾:这个歌呢,确实是千古的绝唱,他就是从这种实际上是小儿给他嬉闹了。
  记者:对。
  嘉宾:那么他就借此发抒,感慨一番,其中背后就是可以看见这种邻里的亲情。也可以看见他从少小,老少这种亲吾的关系,它是针对这时事发送出的感慨。
  记者:对
  嘉宾: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这样的诗人,都还这样子的颠沛流离,艰难困苦,那么一般的老百姓更加苦了,所以他才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一个人不要紧,关键是天下的寒士,其实就是天下的所有的人,过去有的人很拘泥,讲寒士就一定指知识分子,这不一定。
  记者:对,天下所有穷人,或者天下所有现在还没有安居的人。
  嘉宾:对,没有好的居住环境的人。
  记者:对。
  嘉宾:这种伟大的理想,是我们儒家最高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大同理想,一直是我们儒家的最根本的思想,因为大同思想,这才产生了仁礼。
  解说9:唐末诗人韦庄在蜀中任职之时,曾重建杜甫草堂并作为自己住所,使之得以保存。后来宋、元、明、清时期也曾多次对草堂进行修复。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今日的规模和布局。
  记者:诗人冯至说过,说起杜甫大家可能会不记得他的出生地,也不记得他的这个死亡地,但是人人都会记得有一个杜甫草堂,我曾经在巩义去寻找过,据说是杜甫出生的那个破窑。
  嘉宾:对。
  记者:我也在洛阳拜谒过杜甫的墓。但是只有来到成都,杜甫草堂你心里才觉得释然,才觉得这样一个伟大的一个诗人,这样一个伟大的一个文化的巨匠,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草堂,有了这样一个对杜甫的纪念的一个建筑群,我们心里才安,才觉得我们稍微的能够对得起这位诗人。
  嘉宾:我很欣赏鲁湘先生你这句话,我们来这个地方自然的是心灵的净化,这个草堂我研究为什么成为其它地方都不容易记住,最深印象记住的就是草堂,这一段时间正好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是他的诗歌的转折点。他留下的1400多首诗,大多数都在我们巴蜀写成,集中又体现在我们成都,体现在草堂,他的一切的感情都倾注在这里,我们在这里不只是欣赏他的诗,是欣赏他诗背后这个人,这就是我们读其他的诗不容易感受到的,读其诗就见其人,到草堂就感到诗圣的一情一感所有的情感,沁润在每一个一草一树一木当中,所以它会有一种圣洁的感觉。
  解说10:公元765年四月间,传来了叫杜甫震惊的消息,好友严武病故。一下子失去了凭靠的杜甫,不得不辞别草堂,带领全家人乘船东下。临别他在草堂做了一首《去蜀》。“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串场5:公元770年四月,杜甫由长沙到衡阳,一直身患疾病的他,心里清楚的感觉到“羁旅病年侵”的严重情况,在旅途中写下了一首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中从追思一生仰慕的古圣贤起笔,迎风凭眺,到忧虑天下局势仍然动荡不安。最后说“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这也成为诗人留给后人最后的话。不久杜甫就在漂泊湘江的船上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享年五十九岁。后来同为诗人的元稹为杜甫撰写一篇墓志铭,其中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傲。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杜甫 郭沫若 草堂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