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幽默大师”林语堂

2012年04月18日 09:55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文化大观园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正在加载中...'

(以下是2011年1月29日《文化大观园》节目实录)

核心提示:有人称他为“幽默大师”,也有人评他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品文作者”,有人褒之为“中国大文豪”,也有人将他斥为“反动文人”。本期节目将走进台湾阳明山,探寻真实的林语堂。

林语堂结婚时竟作出惊人之举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一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发表此说的就是作家林语堂。1949年之后的三十年里,林语堂的著作在大陆一直被列为禁书,人们只有在鲁迅著作的注解里看到关于林语堂的评价,他被称作“以自由主义的姿态为国民党反动统治粉饰太平,长期从事反动文化活动”。林语堂在台湾的阳明山度过他的晚年,这次我们有幸走进他的故居,在那个美丽的小院落里,我们试图去寻找林语堂那不为人知的一面。

1919年林语堂申请到半额公费奖学金,要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与此同时,林语堂一再接到廖家的催促,这一年,未婚妻廖翠凤23岁,订婚已经四年之久,出国在即,归期难料,结婚是必须的了。

就在婚礼举办的当天,林语堂做出一个惊人之举,他当着众多宾客的面,拿出婚书,对新婚的妻子说:“我把它烧了!婚书只有在离婚的时候才有用,我们一定用不到”。不过此时的林语堂远没有廖翠凤对他那样情深浓浓,林语堂只有一种老式婚姻的感受,是人生不得不如此的选择。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我们是结了婚才开始相爱的”解说5:、婚后的廖翠凤一直陪伴着林语堂在外求学,直到1923年,阔别祖国四年之后,林语堂才学成归国。经胡适引荐,刚刚29岁的林语堂受聘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主讲文学批评和语言学。当时在北大校长蔡元培身边,云集了众多著名的教授,李大钊、胡适、辜鸿铭、鲁迅、周作人、徐志摩、等等济济一堂。

1924年11月,鲁迅创办了《语丝》周刊,因为“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林语堂成了《语丝》的作者之一。也和鲁迅也成为了朋友。在《语丝》上林语堂经常对当时的北洋政府毫不留情的抨击。

黄荣才采访:去跟相关人笔战啊,或者是论争啊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走上街头。所以他很得意的说,就是跟当时的这些反动军警的搏斗中,他扔石头。他充分发挥了他当时垒球手的这种技能,他额头上还留一个伤疤,就是说当时留下来的。

解说6:伴随着革命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中心也渐渐地从古都北平移向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大舞台,既是激进革命作家的发祥地,又是旧派文人的大本营,在时代的变幻风云中呈现出异样的光彩。1927年秋,林语堂定居上海,以写作维持生计。但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林语堂决定不再做激烈的社会批评家,开始了倡导幽默,表现性灵闲适。但是也招来了诸多非议。

主持人:那个时候的人批评林语堂说他的都是不合时宜,林语堂也很幽默的接了一句话,我的东西确实不合时宜我的东西是给40年以后的中国人看的,大概就是给我们现在的人。

张晓风:对,你确实是一个很有时间,很悠闲的,心情也很好的下午其实看看林语堂就比较知道该怎么过日子了。

主持人:对,如果看看他的《二十二个不亦快哉》对生活态度会变得更平和更宽容,心中总有一个柔软的地方放着这一点点仁爱的东西,所以在这一点上林语堂其实一生都是一个很仁爱的人,是一个对一些很弱小的东西,很美丽的东西,很短暂的东西,极其敏感的一个人。

张晓风:他所说的那个不亦乐乎或者不亦快哉都是生活中很小的事情,比如看小孩吃西瓜吃到水流了满肚子,他觉得不进入文明的孩子的样子让他很感动,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他就觉得,是生活里头很,很耐人咀嚼的那个画面。

解说7:提倡“幽默”的林语堂在文坛上博得了“幽默大师”的封号,甚至,1933年,被称为“幽默年”。可是对于风行一时的幽默文学,鲁迅表示明确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

1935年4月20日,鲁迅在《太白》上发表了《天生蛮性》一文,全文只有三句话:“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郑孝胥是伪满总理,把林语堂和他相提并论,鲁迅的鄙夷之情可以想见。

黄荣才采访:他认为林语堂这样的战斗性不够,而作为林语堂呢。他认为我这个是最求我内心的自我。所以这一个其实上是期间很关键的一个点。另外一个就是被称为“南云楼风波”,也就是鲁迅因为稿费的问题,版税的问题。在引起争端之后最后得到了解决。得到解决之后请吃饭,就大家聚一起吃饭。期间林语堂说了一句话,他在没有完整的听了,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等于说插话一样的说了一句话。那鲁迅认为林语堂是针对他的。而林语堂认为我是无心的,我又不是故意的。两个人当时在酒桌上就吵起来了。按照就是说好像是好斗的公鸡一样对视了好久,所以这一次之后他们两个人就开始疏远了。

解说8:政治观念的对立,文学立场的泾渭分明,鲁迅逐渐不再把林语堂当朋友了,林语堂的名字,也从鲁迅日记里完全消失了。1936年8月10日,林语堂远赴美国,三个月后,鲁迅逝世。林语堂在纽约写下了悼念文章《鲁迅之死》,其文云:“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再去美国之前,林语堂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赛珍珠之约,写了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通俗读本《吾国与吾民》。1935年《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短短四个月内,该书重印7次,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西方人在辫子和小脚之外看到了一个丰富而生动的中国。随后在美国定居的林语堂又撰写了《生活的艺术》等系列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书籍。百年后的今天,有人评价到,“有史以来,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中国,有两位最成功的,一位是辜鸿铭,一位是林语堂。他们笔下的英文全没中国味,他们笔下的中国味,却全是英文。

解说9: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身居美国的林语堂撰写了《日本征服不了中国》以及《中日战争之我见》,表明了中国必胜的信心。1939年林语堂完成小说《京华烟云》的创作,后来《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张晓风: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这林语堂人家战争正打着正热的时候,他又跑回美国去了,不跟我们共赴国难,可能那个时候的想法会这样想,但是现在想想,他做的呢可能不是一时的,他没有去参战,他没有上战场,他也没有参加文宣什么什么东西,可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他好好的介绍了中国,让大家对中国的文化有一种向往,对长期来说是价值有意义的。比如在瑞典有一个汉学家叫马悦然,他是瑞典皇家协会里面唯一懂中文的,会去评选诺贝尔奖里面中文作品的一个教授,马悦然教授说没有林语堂就没有我,因为我最先接触中国文化节是从读林语堂开始的,西方很多很重要的学者,其实他们不可能读原文,所以呢就是从读林语堂开始的,所以他其实对长远来说,我们争一时跟争千秋,对千秋他是有贡献的人。

主持人:对,从当时整个文化背景来看的话,中西文化的一种碰撞来看,林语堂的个人选择也许是一个整体的文化战略的一个选择,对当时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国民性的问题,好像在西方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民族,是不值一提的一个民族,那么在这一点的话,可能中国文明的优雅,中国人性格中间的某些高尚的东西可能恰恰有一个人需要出来做这个工作来介绍,不可能是一个外国人,只能是一个中国人。张晓风:他把西方的文化介绍得不错,那他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出去,业介绍得不去,他是一个很好的中介,他把两向介绍得很好,所以假如战争一时的事情他是没尽什么力,可是就千秋来说呢,到现在我相信他的书还在西方有一些影响。

他曾致力于发明打字机

1946年,林语堂51岁,不菲的版税和稿费,让林语堂拥有了十几万美元的家产。于是,自小就对机器有着浓厚兴趣的林语堂决定研制一台更为简便,快捷的中文打字机。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林语堂为了发明打字机,整整花掉了12万美元,这让他负债累累。看着自己的存款如水般哗哗被打字机吞掉,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整天说“我们没钱了,我们完了”。

主持人:林语堂先生其实不是像我们想象中一个只会写文章的书生,他其实是一个对工程,对设计很感兴趣的一个人。

蔡佳芳:对他其实主要是他自己的本身的个性。他求学的时候他去到哪一个学校,他都先去人家图书馆。他通常觉得老师上课不有趣,他觉得图书馆才有趣。他要先去图书馆研究他从哪个地方开始看

主持人:他一直想解决一个中文打字的问题,这个其实多少人都在研究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居然花那么大的时间功夫去设计这个东西。

蔡佳芳:这主要是他其实小时候因为他在西学的环境下长大。所以他一直英文都很好。等到他后来回到中国之后,他自己的中文没有自己想象那么好。当然他已经有一个高度。但是他自己对自己不满意。所以他就去研究康熙字典,就在他研究康熙字典的同时,他就发现康熙字典不好用。他就觉得说怎么会一个字典不好用的话,怎么样辨意?怎么样增加大家的知识有困难。所以他就发明了上下行检字法,后来延伸成中文打字机。

解说10:林语堂的发明构思是新颖而独特的,但难度却极大。打字机的每个零件都需要请工程师绘图,以人工制造。他亲自到唐人街请人排字铸模,在纽约郊外找到一家极小的机器工厂制造零件,并请了工程师协助解决机械方面的问题。后来,实际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多,经济支出也越来越大。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产生让林语堂放弃的想法。

1947年5月22日,是林语堂全家难忘的一天。一个凝聚着林语堂全部心血的宠儿———中文打字机,在这一天诞生了。他把自己的发明取名为“明快打字机”。后来,林语堂又手绘“自来牙刷”草稿、“自动门锁”草图和自动打桥牌机等,都是玩心十足的创意作品

主持人:一个是自动牙刷,现在其实不知道有没有这种自动牙刷?

蔡佳芳:它有类似的产品,但是现在不流行了。有一段时间曾经有过类似的产品

主持人:可以把这个牙膏自动的输送到前面来。这个有趣。还有这个。好像是一个打牌的机器

蔡佳芳:桥牌机,其实更有趣的是林语堂除了这些科学的东西他对一些小小的艺术创作也有兴趣,像这个是他自己做的相框,他把照片放在这个塑胶里面,后放琴跟瑟,象征琴瑟和鸣,是送给夫人的,他有一些艺术的小型去,有捏捏泥马,画点对象,做点小东西这样子。

主持人:哦他这是自己做的那种相框。因为过去有琥珀嘛,就是多少亿年以前,琥珀滴下来以后把一个小昆虫包在里头。他用这个东西把他们两个人包在里头。

蔡佳芳:对旁边还做了一个假装是琴,象征琴瑟和鸣。

主持人:我估计太太接到这个礼物以后,心里会欢喜得不得了啊。

蔡佳芳:我相信太太在家里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我们看这个设计图稿上面也有一个凤字,太太的名字很有意思的。我们这个馆里面有好几个地方有这个字都是先生设计的。

解说11:1966年,旅居美国30年之久的林语堂决定回台北定居。就在阳明山上这所中西结合的房子里,林语堂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

主持人:他很多的照片里头,穿这个中式长衫。但是很多照片也穿这个西装,穿西装也很好看,穿中式长衫也很优雅

蔡佳芳:对不过林语堂先生自己说,他觉得长袍比较舒服,他喜欢穿长袍配皮鞋,因为他捡取他喜欢的东西配在一起。他说其实他不爱西装。而且西装打个领带像狗链子一样难过

主持人:难过有点拘谨,他说他太太的一个好处就是他允许他躺在床上抽烟。

蔡佳芳:没错,对啊,我想不是每个女人都做得到这一点。

解说12:在台北的日子里,林语堂喜欢口含烟斗,在院子里散步,细细观看每一处生命的变化。

蔡佳芳:林语堂先生抽烟斗是抽得蛮专业的,他曾经本来说要戒烟。然后戒烟三个月之后他就后悔。写一篇文章说我为什么要戒烟,又后悔了。其实林语堂先生在当时,其实抽烟斗是很时髦的。很像现在的女孩子都拿香奈儿包包一样,当时男生拿烟斗是时髦流行的事情

主持人:而且烟斗必须是意大利的,这几个烟斗是意大利的。我有一个烟斗是这两个烟斗的结合。

蔡佳芳:王老师很专业

主持人:我有一个这边数过去,第二个这个造型的烟斗。但是呢前面包的是第四个的这个皮,鳄鱼皮。

蔡佳芳:意大利烟斗,今天王老师告诉我一个新的事情,原来意大利的烟斗才是专业。

主持人:林语堂说我所有的文章,都是有尼古丁的味道。而且我知道哪一页的尼古丁的味道最浓。

蔡佳芳:是没错。

1969年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50周年纪念,参加者亲眼目睹了这一对老夫妇的纯真爱情。

记者:林语堂一生中间好像特别的尊重女性,他好像对生活中间,一些柔弱的,美丽的东西好象也特别的有感情,记得好象有一篇文章里面写到林语堂晚年来到台湾以后,就是说年纪很大了,身体也很不好了,有一次到山底下去在一个商店里面看到一串很漂亮的珍珠,他捧到珍珠以后仔细的凝视它,然后就泣不成声,这个时候他到底心里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活动。

张晓风:他是情感很脆弱的,比如说这个故居这里有一个走廊,是朝西的走廊,朝西常常会有西晒,所以他搭出去让仰望不会直接射到客厅里头来,但是在落日的时候这个走廊非常漂亮,你在客厅可以看山下的盆地以及远处观音山的落日,他看到观音山落日的时候也是会落泪不止,所以他最后埋葬也是对着观音山落日埋葬的,就在他自己的院子里头,他对很多事情他都有非常敏锐得那种艺术家的情感,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是林语堂先生78岁的元旦那天,突然想起的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他幼年的时候在老家福建漳州的龙溪,是他家里头一直悬挂在墙壁上的,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来到阳明山林语堂这个故居,院子的时候很奇怪的发现,其实李白诗歌中间所写得几乎每一句诗的意境,情景在这个周围,在院子里头都能看到,人生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当林语堂周游世界,走遍了世界各个地方,在他的晚年落叶归根来到阳明山的时候他只不过是按照小时候熟悉的李白的诗歌的意境重造了他的一个家园,这个家园其实在他的心中存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晚年无非是对童年生活的一个新的重复而已。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胃出血被送往医院急救,三天后,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4月1日上午,林语堂被安葬在台北阳明上的家园里。

蔡佳芳:上面的字是钱穆下生提的。

主持人:哦钱穆先生题的

蔡佳芳:对钱穆先生题的,林语堂先生这个墓,其实因为他是基督徒。所以简单行事的,要按照中国式的墓,就大一点高一点这样子。它就是平的

主持人:给林先生鞠三个功吧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林语堂 大师 鲁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