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金嗓歌王骆玉笙

2012年04月10日 09:39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文化大观园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骆玉笙,京韵大鼓演员。她在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1985年8月16日,其演唱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一时间,京韵大鼓被人迅速熟知起来。

(以下是文化大观园文字实录):

骆玉笙开拓京韵大鼓新生面成洛派独特风格

解说1: 1985年8月16日,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文学性引起强烈反响,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话题。而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京韵大鼓骆派创始人骆玉笙用凄凉悲壮、铿锵有力的音调进行了完美演绎,一时间,京韵大鼓被人迅速熟知起来。

骆玉笙,京韵大鼓演员。她在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

解说2: 公元1914年,京剧界的代表人物杨小楼会同名旦姚佩秋,在北京建成了当时京城最大的戏园。名曰:"第一舞台"。就在同年八月,在离上海不远的地方,一个小女孩儿呱呱坠地。像当时许多孩子一样,六个月后,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被卖到了戏法艺人骆彩武家中,养父给她取名“骆玉笙”。

采访

嘉宾:奶奶的养父养母,他们就是在收养奶奶之后,还收养了很多孩子,就是买了很多孩子。

记者:买了很多孩子

嘉宾:应该觉得他就是应该是一个经纪人,他们就是一个艺术经纪人,因为他买了孩子之后一方面要做,就是骆彩武他是变戏法嘛,她要做他的道具,然后他要找老师。

记者:耍杂技?

嘉宾:耍杂技,中国戏法,奶奶说那时候她就穿那种长袍的那种,老太爷就穿那种长袍式的那种中国大褂。

记者:把她塞里头。

嘉宾:把她搁在就是他腰间系的一个布袋子,然后她就在那个布袋子里,实际上就是在人的两个腿中间,然后他翻跟头,带着这个孩子翻跟头,变这些这个鱼,鱼盆很多水。

记者:一会捧出个鱼缸,捧出个什么东西。

嘉宾:最后变出一个孩子出来

解说3:这是1918年上海大世界的海报,骆彩武和南金子的“戏迷双簧”节目就出现在了上边。就在这年,骆玉笙跟随养父骆彩武进入大世界游艺场,并初次登台演唱。

采访

刘春爱:四岁就登台了。

记者:就登台了。四岁登台好像有一个。

嘉宾:小神童一样。

记者:小神童。

嘉宾:她嗓子简直不是四岁孩子的嗓子,一张口就老成的,简直韵味什么都到位了。

记者:这就是天才?

嘉宾:就是天才。

记者:生来就是这块料? 

嘉宾:就是干这个来的。

解说4:小时候的骆玉笙和当时的许多养女一样饱受凌辱,骆玉笙在自述中曾说“养父对我还好,他很少打我。养母就不同了。她是从自身的遭际中理所当然的指望我,她花钱买下的养女,成为她的摇钱树,挨打受气是常事”

记者:一般有父母的这个孩子是不可能去学艺的,因为他吃不了那个苦,要挨打的,要挨骂的

嘉宾:是,但是打骂以后还真的就出了很多天才。

记者:就是,没有一个绝不是这么过来的。

嘉宾:包括中国京剧的戏班富连成,打戏打戏,可能自己的孩子反而教不出来。

记者:你下不了那个手啊,我小时候看过一个河北到我们那面去的也是一个杂技班子,那些比我还小的孩子,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就三排凳子,最高的是三个凳子摞起来,然后上头站一溜孩子,在上头要往后下腰,那么高,我们上去都害怕,他在上头还要下腰,然后下面的老师,真的,那已经是解放以后的事情了,拿的是一根长鞭。

嘉宾:是。

记者:鞭子指哪打哪,那有父母的孩子谁能去学这个?不能学。

嘉宾:是。

解说5:天资聪慧的骆玉笙和养父学唱京剧,一起上园子或出堂会,依然清唱二黄。

嘉宾:奶奶的养父呢,他喜欢京戏。他自己是变中国戏法,也说相声,奶奶五岁的时候就随养父养母就到武汉,当时的军阀是吴佩孚在,那个时候经常给吴佩孚演出,那个时候因为这个骆彩武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也会拉京剧二胡,他那二胡可以随身带着,因为当时的那个清唱,京剧清唱那个二黄也是在南北茶馆里头非常盛行的。

解说6:1923年,在汉口怡园,著名须生孟小冬演出了一出新编的京戏《宣统招亲》,舞台场面浩大,在舞台的另一侧,临时搭了一个小城楼,骆玉笙反串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一句“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博得了满堂彩。连在台上的孟小冬也忍不住叫好。

采访

记者:后来什么时候开始怎么变成唱大鼓,京韵大鼓呢?

嘉宾:一开始呢,她是比较喜欢唱京戏,但是她也喜欢大鼓,包括跟曲艺界,因为本身说唱艺术嘛,她本身又会说相声,也喜欢大鼓,这些老太太都有涉猎,奶奶都有涉猎,但是当时奶奶养母是希望她唱戏,因为唱戏的那个戏分养家,要说养家的话,那个戏分拿的要高。

记者:对对对。

嘉宾:可是奶奶就是她先天有一个不足就是她个子比较矮,那如果唱老生的话,找配戏的那个青衣不容易找,青衣都比她个高,那么在舞台上看不是非常好看,而且那个时候的经济状况就置不起行头,行头很贵。然后还有一个原因,这也是奶奶后来说,那时候在茶楼里唱清唱,那时候你拿的那个戏分是根据就是观众点戏,那么你点了几个戏,根据那个点戏去拿这个提成跟茶楼,奶奶年轻的时候我觉得不是美人,只能说挺可爱的,而且她也不善于应承,很多客人,所以她点戏的戏份总是特别少,她觉得自己唱的不错,但是那种现实,她不愿意在那个方面改变自己,但是曲艺演出曲艺演员呢,就是大家一起唱,唱完了以后有这个总收入,大家来分成,她觉得这种形式对她比较合适。

记者:比较合适。

嘉宾:然后因为从小生长在江湖上,艺人之家,也认识很多的这个曲艺艺人,就是在这种相互的影响和学习当中逐渐的就确立了这个表演京韵大鼓。

解说7:1926年,12岁的骆玉笙和养父母离开汉口,到了南京,在夫子庙各茶楼演出。继续清唱二黄,不过这时期的骆玉笙开始摸索着学拉胡琴。也接触到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北方大鼓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歌王 骆玉笙 京韵大鼓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