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出身名门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2011年12月26日 11:11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文化大观园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记者:对,他其实对佛教的研究,包括他读佛经的这个心得,都已经融到了他的历史研究中间,

嘉宾:对了。

记者:他的《两晋南北朝论稿》里头,肯定要接触大量的当时候的一些佛教的一些资料,包括他研究那个白居易,他不就研究过白居易的思想行为和佛道的关系,里头大量地引述了当时候的白居易同时前后的,唐朝的佛教界的很多地情况,以及佛教对士大夫的这种关系,那个如果不读佛经,他怎么去研究白居易,怎么把白居易能够研究的透呢。

嘉宾:所以他就是,实际上他就是要研究中国历史。

上个世纪30年代,同时在北京大学兼课的陈寅恪开始在学生中开设佛学课程,以理清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他讲课时旁征博引,引诗举史,多种语言齐发,学生们常感慨,要听懂陈先生的课,绝非易事。多年后,曾在中山大学校园里亲自聆听过陈先生授课的胡守为教授,对老师当年讲课的情形依旧记忆犹新。

嘉宾:这个走廊就是跟学生上课的地方,

记者:学生上课的地方。

嘉宾:就这张照片,这张照片他上课的,这是唯一我看了,好像这个唯一一张上课的照片,就这个了。

受邀来岭南大学教书时,陈寅恪几乎完全失明,长期严重用眼过度导致他双眼视网膜脱落。校长陈序经于是特别批准他在这栋小楼二层的过道里设立临时教室。

记者:跟他上课的学生多吗?

嘉宾:这样,他当时开一个叫《元白诗笺证稿》。

记者:《元白诗笺证稿》。

嘉宾:选课的人最初大概都有二三十个人、三四十个人这样,到最后的就剩下就不多了,因为听不懂。

记者:听不懂,听说陈先生讲课的时候,是各种语言杂在一起的,对不对?

嘉宾:他讲这个《元白诗笺证稿》就没有了,就没有了,就不用了。

记者:用不着,对《元白诗笺证稿》没这么复杂。

嘉宾:没牵涉到外语就没有了,大概讲佛经,翻译文学的时候他就会用很多的语言来引证。

嘉宾:我读过他的课,读过两晋南北朝史,唐史。

记者:他来到岭南大学的头一年开课的时候,据说只有一个学生听他的课。

嘉宾:就是我。

记者:就是您啊,那您就是最贵的学生了,当时他是最贵的教授啊,开了一门课就您一个人。

嘉宾:就是我,就是我听,所以当时刚刚解放不久,有些学生出去搞各种活动啊,这个就不上课,我是不敢的,因为我一不上课,就等于没有人上课。

记者:就没有人听课了,对,就是清清楚楚,您逃不了课。

嘉宾:逃不了,我一定要上课。

嘉宾:陈先生讲课非常投入,助手有时候怕学生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就写板书,那陈先生有时候自己也写。

记者:他自己也站起来写板书。

嘉宾:站起来写,所以有时候写他看不清楚,所以重叠的就有,他写字跟以前写下的东西重叠了。

记者:重叠在一起了,字对字。

嘉宾:他因为看不清楚,所以我说他非常投入,他就不用让助手写,他自己写都有,有时候他讲的那个比较兴奋,那个助手写板书就有声音,滴滴答答有声音,他就不高兴,不写不写,

记者:就先别写。

嘉宾:就是影响他那个讲课,所以有一次我看到那个助手在写的时候,他说不要写,那个助手就恼火了,把粉笔摔着,他当然也看不见,陈先生也看不见,我就说这个就可见他,他非常投入。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国学大师 陈寅 学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