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出身名门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2011年12月26日 11:11
来源:凤凰卫视 作者:文化大观园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嘉宾:家庭对他的影响呢,恐怕就是对社会的观念,社会观念是两种,两方面来讲,一个是救世,就是要为地方做好事

记者:做好事。

嘉宾:第二个爱国,他祖父在北京的时候,刚好是英法联军烧圆明园的时候,他刚好在一个酒楼上面跟着朋友聚会,看见那边起火,听说是烧圆明园,他就哭,然后很快就回南方,就想在南方里面做一翻事业来救国。他父亲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他就说要杀李鸿章以谢天下,意思是说他卖国,

记者;对。

嘉宾:第二个就是日本人发动卢沟桥事变的时候,当时他在北京,他就绝食,他当年是已经有病了,绝食死的。

记者:就是陈三立先生是因为卢沟桥事变而绝食而死的。

嘉宾:他就觉得好像是亡国了,所以他就绝食,所以他一家里面,这种思想对陈先生也是很有影响的,你们看他这个著作,他的言论来讲,你不管他那个政治态度如何,但是他对中华文化,中国这个祖国的观念,他是始终不渝的,这是感情非常深。

陈寅恪为国内国学和史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于二十世纪初的学人来说,陈寅恪是个百年不遇的治学奇才。他于光绪二十八年随兄长陈衡恪东渡日本。那一年,陈寅恪12岁,三年后,他因足疾辍学回国,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继续学业。1910年,时年20岁的陈寅恪再度漂洋过海,先后辗转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等世界知名学府。那些年,陈寅恪更像是一个云脚僧,他在世界学术的大摇篮里汲取自身所需的各类养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陈寅恪再度启程,前往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后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学习东方古文字学、中亚古文字学,并兼修蒙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吐火罗文、英文、法文、德文等十几种语言。单单这一些经历,就让人不得不对他竖起大拇指。吴宓称他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就连梁启超也谦虚地向人介绍说:“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就是这样一个游学世界,却没有拿一纸文凭的大学者,在1925年回国后,经吴宓和梁启超举荐,走进了北平西郊美丽的清华园。

解说:1925年,时年35的青年导师陈寅恪在清华研究院主任吴宓的敦促下回国,住进了美丽的清华园。

记者:很多人都把陈寅恪先生认为是一个千古奇才,最主要的就是认为他是一个可能前不见古人,后也很难有来者的一个读书的种子,他的旧学其实从小在家庭的环境中间已经就打的很深了,然后最主要地他的西学他的新学的东西,也是当时候的同时代的人,包括后来一直到今天,恐怕我们还找不出一个人,有过他这样广泛地深入地这种训练,很难做到这一点。

嘉宾:对,你讲的是有道理,他当然他国外学那个比较原始,但是在当时柏林大学这种学术环境,他接触的当然不光是语言学,包括史学,哲学,社会学,他都接触过了。你看当他从德国回国带回来的书,你就可以知道了,里边有很多是西方的哲学,西方的文学,西方的历史,那就是说他在国外,他已经注意,已经读这个虽然他没有修这些课程,但是他已经接触到这个。

记者:接触这些,关注这些了。

记者:可能自己私下里头还在读,自学这些东西。

嘉宾:所以他回来以后,他做历史,他就与传统的那种史学就不同了。

记者:不同了。

回到清华,陈寅恪很快为国内国学和史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只是,长期游学国外的他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时局的动荡已经足以令知识分子忧愁了。

1924年10月末,就在陈寅恪归国前夕,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清末帝溥仪被驱逐出宫,王国维将此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淸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虽然最后未能实现,但彼时政局带给北平知识界的波澜和挣扎可见一斑。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脚步逼近北平。6月2日,陈寅恪在清华的学知和同仁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后,自沉昆明湖。这给十几个小时前还与王国维坐而论道的陈寅恪带来的震惊是不言而喻的。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国学大师 陈寅 学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