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佛国探秘:丝路文明的缩影

2011年09月01日 09:39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记者:据说这个村子也已经存在一千三百多年了?

陈凌:它这个一千三百多年呢,我们就是可以反推回去,就是说如果公元两千年算,它一千三百多年,那么就是这个,它现在叫做,还不是一千三百多年,它叫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年也就是相当于这个,就是公元三世纪、四世纪,那么就像我刚刚说的,就是这一个。

记者:像存在日本的那一件东西(佛经)的年代纪年。

陈凌:那个纪年,实际上就是这么,我推测应该这个说法是这么来的,当然可以理解为什么呢?就是说你有这个寺庙,它一定会有这个世俗的。

记者:生活,围着寺庙会有很多很多世俗一些社会的出现。

陈凌:对,而且我们在这个以往这一个西方拿走的,包括日本人拿走的这一个,吐峪沟出土的文书里头,我们也发现这个,这里的这个和尚他放高利贷,他是贷给世俗的人的,而这些人他一定就是在这附近的,他不可能离得非常非常远,所以我们也就能够推测,这里有寺庙,它边上一定是有村落,这个是肯定的,而且实际上这个村落,我们现在其实可以说得更早,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刚刚说的,这个吐峪沟是一条大的这一个,火焰山南北的大通道,那么在它的这一个,现在吐峪沟这个千佛洞的北边一点,叫苏巴什这个地方,曾经新疆考古所曾经在这里发掘过一片墓地,叫做这个苏贝希墓地,这属于青铜时代的。那么在从它的南边两公里半左右,是一个叫洋海墓地的,这也是青铜时代的,那么这两个墓地呢,关联性很强,它基本是一个文化,那么它们再和天山的文化又很接近,那么就是说第一从它们的关联性来讲,这是一个通道,第二个有墓地它一定是有人的。

记者:对。

解说18:吐鲁番在历史上曾经汇聚了多个人种与民族,人种的混杂必然带来血液、骨骼、面貌的混杂,因此,这里的维吾尔人大多与新疆其他地区的维吾尔人有着极大的区别,仅从长相上就可以发现他们是混血。在吐峪沟出土的经卷中,竟然包含17种语言,24种文字,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历史上吐鲁番民族与人种是多么复杂。

陈凌:这个有点跟语言的现象很接近,就是说你说在北方,现在这个语言因为交往频繁,使我们现在的语言,没有那么多保留古代的这个语言的那种特质存在,反倒一些南方地区、山区,它保留古代语言的成份比较多,那这跟它交通闭塞有关系,而这个地方,是另外一种特点,就是说,因为它交流频繁,反倒它留下来了,因为它是个过往区域。

记者:过往,对。

陈凌:它不是。

记者:它有点是种过客文化?

陈凌:对,反倒有些,你比如说像我们讲的游牧民族的一些地方,它经常交流的地方,它本身反倒模糊了,而在吐鲁番这个地方,大家可能看到更原生的东西。

记者:对。

陈凌:这个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记者:这也就是吐鲁番的魅力所在,特别研究文明的交流史,文明的变迁史,是吧,这个可以说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个标本地区。

陈凌:对,我们现在就知道,就是说,在历史上的这个吐鲁番本身就是,在西域文化一个占据特别重要地位的,第二个就是说,我们从现在的这个遗址保存情况来讲,我们可以掰着手指头算,这个西域的古国里头,你看,楼兰王国灭亡了,我们现在当然,在这个大沙漠里头能够找到断壁残垣,仅仅有几处,没有那么大规模的遗址建筑存在,你这个龟兹城,当然就库车有一部分存在,你和田所谓的于阗文明它也几乎淹没了,唯一的就是高昌文化,你看它有一个交河故城那么大,像航空母舰似的,再一个高昌城,你看一个国都,所以现在就是说真正的我们能够讲到含带的都城存在的,西域地区就是吐鲁番才有,这个是吐鲁番的骄傲,这个地方是一个,我说是一个宝地。

串场4:学者公认新疆地区出现最早的宗教是袄教,也就是琐罗亚斯德教,然后是摩尼教,接着佛教,曾经非常兴盛,再晚就是伊斯兰教。在吐峪沟石窟寺发现的古代写本中竟然有佛经和道教道符共存的情况,而西方探险家带走的石窟经卷中有一些属于摩尼教,考古工作人员甚至在现在的吐峪沟中发现袄教教徒的纳骨器,纳骨器的发现说明吐峪沟中极有可能存在过袄教寺院。现在我们知道袄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甚至包括道教都曾在吐峪沟全部存在过。吐峪沟就好像是一块海绵,从各个方面吸收着各色人种的不同文化内容,历史上的吐峪沟,不同种族的人可以和睦相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可以相安无事地共存。相互包容、相互交融,这正是丝绸之路文明的典型特点,吐峪沟石窟的文化内涵恰恰是丝路文明的缩影。

 

[责任编辑:王雅楠] 标签:吐鲁番 丝路文明的缩影 峪沟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