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对。
嘉宾:就是我们的军工这一块,几乎完全是从那个时候搬过来的。
记者:当时据说有七大军工厂在长江沿线这样排列着,是吧。
嘉宾:我举例讲,现在重庆钢铁公司,现在九龙坡这个地方,这个是那个来的,现在是生产长安汽车的,二十一兵工厂,从那边过来的,现在生产嘉陵摩托车的。
记者:摩托车的。
嘉宾:都是从那边过来的,重庆的整个抗战以前啊,它是在商贸,金融和交通上面是比较发达的,但是工业不行,抗战时候,构筑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一个工业体系,而且是构筑了以重庆为中心,贵州,云南,四川,陕西这么一个范围里边,若干个这个工业的基地,来共同的来支撑了这个抗战的局面。
在那个枪炮声不绝于耳的抗战大后方,彼时中国少得可怜的工矿企业陆续汇聚在重庆。单重庆纺织工业的产量已占全四川的96%。为了避免日军切断交通,阻隔重庆对外联络的通道,重庆的工业门类齐全,国民政府还专门成立中央迁厂委员会,协助各厂完成迁徙行动,出钱出政策,事无巨细。
嘉宾:毫无疑问重庆承接了中国生产力这种布局的调整。
记者:对,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一个安排,是吧,由于战争,把我们中国的这个整个的这个工业,特别是现代工业,向西南进行了一个大布局,这个如果按照它自然的发展,没有战争的这个推动的话,这个恐怕要推迟很多年。
嘉宾:那要很多很多年,那么重庆就承接了这个,因此就造就了重庆作为一个经济中心的这么一种功能,就实现了这个重庆城市功能的一个彻底的改变。
记者:彻底改变。
那几年,随着大批工厂企业的迁入,一部分彼时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进入重庆。这个即将步入凤凰涅盘的城市开始变得生动,有声有色。
嘉宾:当时我们有最好的厂歌,21兵工厂之歌,郭沫若作词,贺绿汀作曲。
记者:对。这个21兵工厂,那么它现在的这个厂应该叫什么。
嘉宾:长安汽车厂。
记者:哦,就是长安汽车厂。
嘉宾:就是长安嘛。所以说它厂歌是最牛的,厂歌是最牛的。
记者:对对,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作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光荣历史照至金陵,他这个厂子是从南京迁过来的。勤俭求职,廉洁公正,迎头赶上,尽我职能,好啊。
嘉宾:同志们,猛进猛进,同志们,猛进猛进。
抗战以来的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冥冥中赋予了重庆一种气质,一种使命。战争没能使这里的文化中断,相反却铸就了文化的繁荣。
记者:抗战这八年多的这个时间,重庆实际上变成了大后方的一个文教中心,是吧,当时好像这个全国的高校迁到这个上有上半了。
嘉宾:有一半以上在重庆。
记者:在重庆,中央大学肯定迁到这来了。
嘉宾:当时在中国大后方,有著名的文化四坝,你知道吗,在这个我们,在这像山地这种情况,比较平坦的地方,那种冲积性的平原。
记者:全家坝
嘉宾:我们叫做坝,最著名有四个坝,第一沙坪坝。
记者:沙坪坝,对对对。
嘉宾:这是很著名的。
记者:很著名。
嘉宾:最重要的大学都在那个地方,刚才你说的中央大学都在那个地方,第二夏坝,就现在北培那个地方,夏坝,复旦大学在那个地方,第三个就是现在的重庆的江津叫白沙坝
记者:白沙坝,当时好像竺可桢先生他们都迁到这来了。
嘉宾:都在那个地方,再有一坝就是现在成都郊区的华西坝,就华西医科大学。
记者:医科大学。
嘉宾:就是那一片,那是整个抗战大后方最著名的文化四坝,有三坝都在重庆。
彼时,大批的文化精英聚集在重庆,郭沫若、老舍、阳翰笙等200多位文化人士曾留驻重庆,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剧协”、“文协”、“青协”等文化机构也先后随行政院和军政机关迁来重庆。
嘉宾:你看重庆当时应该说在文化上面,所谓达到一个高峰,我把它叫做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座高峰。
记者:对。
嘉宾:只要说到中国的电影,能不说抗战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