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陕西韩城有个梁带村,就在黄河边上,河对岸就是山西。因为紧邻黄河,一到汛期,就有村民到河里打鱼,鱼是正宗的黄河鲤鱼,肉质肥厚,细嫩鲜美。梁带村虽然藉藉无名,但也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黄河水不断的冲刷河岸,岸边黄土崩塌,梁带村只得不断的西移,到今天依旧如此。从2004年8月起,梁带村突然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因为村边的黄河崩岸上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墓葬群,在村北方圆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大小小1300座墓葬,其中七座带墓道的大墓属诸侯级别。梁带村墓地遗址所以被发现,还得从盗墓说起。
这些照片拍摄于2004年,由此可见梁带村墓地遗址发现最初,盗墓活动是何等猖獗。即使到现在,我们在墓地现场如果稍加留意,还能看到盗洞的痕迹。
现场:
主持人:那么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盗洞在哪儿?
孙秉君:前面这,现在这地方还有一个,其他盗洞有些就填了,有些农民填了,有些咱们文物部门也给填了,你看这几年了还残留这么一个盗洞。
主持人:这个等于是农民在浇水漫灌的时候然后塌下去了?
孙秉君:塌下去了,它在底下这一台啊,你看这相距大约就是80公分吧,不到一米,这地方下面等于是盗洞,在这起了一台,就是一个台,台上再搭一个木板,然后把这土再恢复,填上来,再把上面庄稼移过来,这就不容易发现了。完全就,是不是有可能供他二次,有可能他还来,他没有其他选择他又来,他又来的时候,他能找到这个地方。
主持人:这个洞打下去有多深?
孙秉君:现在这个盗洞它一般打的深度,它是根据墓葬深度来决定的,这个盗洞大约大概有十米。
记者:打下去以后
孙秉君:一般墓葬比如说是8米,他一般打9米10米。
主持人:这个下头有什么墓吗?
孙秉君:这下头有墓,就是我们说的中型墓。
记者:大夫墓
孙秉君:所以它打下去的时候,它的深度要打穿这个墓地,这样他在里面掏啥东西,这个土就不上来了。扒弄到底下了嘛
主持人:更隐蔽了,这外头根本不出土了。
孙秉君:对,在外面不就容易被发现吗,所以当时他们把它俗称叫垃圾坑,他刨的土都在底下了。
从2004年8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正式介入梁带村进行现场发掘,随后墓地四周界限被探查清楚,并用铁丝网进行围护,盗墓活动才逐渐销声匿迹。考古队先后进行了四次整体勘探,最终确定共有1300座墓葬,车马坑64座。梁带村在历史上并无记载,这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墓葬呢?
孙秉君:我们来了以后,就根据调查这么一个现场这么一个结果,地理、地貌的情况,地理位置各方面,林林总总这么一综合,当时我们以为这地方可能应该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墓地,那么根据这个历史地图集编撰的这个情况和历代文献来看的话,讲了很多很多国家,有些在黄河边,有些在西安到咸阳这一带,到渭南这一带,就在韩城这一带当时只标注了有一个梁国。
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梁国就在今天的韩城,但梁国墓地却从未被找到,这里会不会是梁国的国家墓地呢?
孙秉君:因为梁国大家知道,梁国古代既定梁国是嬴姓,和秦始皇是一个。
主持人:那应该是在(周)平王东迁以后,才有可能封他们呢,平王东迁以前哪能封到嬴姓呢?
孙秉君:是啊,当时候梁带村的遗址发现的时候,年找就比较玄妙,它就是说间于西周到春秋,所以说梁国的时候,一般就是(周)平王的时候封的,就公元前770年封的,所以这个在梁带村这一带,是梁的可能性存在。
主持人:存在。
孙秉君:是存在,但是经过发掘以后发现
记者:不是。
孙秉君:肯定不对,从关中地区做了工作,山西做了工作,河南做过,黄河中下游地区做这么多工作来看,这个赢姓这个墓葬,就是秦始皇这一支,赢姓这一支墓葬,它这个墓道一般都向东。东西向,它墓葬是东西向。
主持人:对对对,他们的赢姓祖先是从东边往西迁过来的。
孙秉君:可能跟这有关系,它东西向,你比如说这个雍城这个秦景公大墓,一百多米长墓道,它是东西向。
主持人:秦始皇也是东西向。
孙秉君:东西向,那么咱们发掘这么多的这个周代这个墓葬,就周人的墓葬,周人是姬姓,天子没发现,但一般诸侯发现很多,墓葬都是南北向,而且墓道都向南。
主持人:那现在我们发现的这一个梁带村的这个大墓,墓道都是?
孙秉君:向南。
主持人:都是向南。
孙秉君:所以墓道一发现向南以后我们当时就迷糊了。
经过几个月的发掘,考古工作人员竟然挖到了标注“芮”字铭文的青铜器,“芮太子作铸鬲,子子孙孙永宝用享”“芮公作为旅簋”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墓主身份和墓地国别有力的证据。芮国,这个两周时期名不见经传的诸侯小国,开始逐渐显现出它的轮廓。
时间回到3000年前,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封建王朝,周朝。为巩固政权,加强地方统治,周天子分封诸侯,共有三类人物获封,一为姬姓本家,亲属,子弟,二为参加伐商的功臣,姜子牙是代表,三为先王的子孙。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就占了53个,而芮国国君就是姬姓,是周天子的亲戚。《史记·周本纪》中有关于芮的最早记载:“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大意是虞、芮两国发生了土地纠纷,请西伯周文王来评评理。《春秋》《左传》中也有关于芮国的零星记载,虽然篇幅很短,但却可以与梁带村两周墓地出土的文物相互印证,芮国的历史也开始渐渐丰满起来。
梁带村墓地共发现大墓七座,分布在墓地南北两区,北区的四座大墓分别被标号为19、26、27、28,是梁带村考古发掘的重点。最终确定墓地国别的正是27号大墓,墓中出土的青铜簋上铸有铭文“芮公作为旅簋”。27号墓是墓地中唯一一座双墓道大墓,墓葬级别最高,不仅出土了代表墓主国君身份的七鼎六簋和成套编钟,还出土了大量金器,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美,前所未有。
现场:
孙秉君:咱们现在出的这些金器。
主持人:纹饰?
孙秉君:它的纹饰就是咱们中原地区的,还不是草原的味道,你包括上面的兽面啊,这些龙啊上面,跟咱们出过青铜的这种三角形的牌饰。
主持人:出过青铜的?
孙秉君:也是这种纹饰,跟咱们青铜器上的纹饰,玉上纹饰都一样。
主持人:对对对。
孙秉君:应该是标准的中原地区,所以这些东西,可能还不是草原东西,应该是当时西周到春秋时期,可能比较流行这些东西,只不过由于发现的原因,所以咱们这段发现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一批,一共出了48件。这是扳指,俗称叫扳指,韘,这就是拉弓射箭的时候(用的)。
主持人:包括这个剑也是。
孙秉君:这个剑,你看玉剑怎么用,一动就折了,玉剑,它这个玉剑和这个金鞘它是一套。出土就在腰上,然后配那个金环配了13件金环,组成了一套金腰带,这是目前发现,国内比较最早的一套,这个比较完整的这一套金腰带,咱们今天这个地方陈列了6件。
主持人:它这个图案好像是两条龙?
孙秉君:两条龙,咱们发现的还有那个,青铜的环,纹饰都一样。
主持人:一样的。
孙秉君:一个反映时代,一个反映它这个文化性质,就是中原文化的一个比较标准,或是比较典型的。
有着如此丰厚陪葬的墓主究竟是哪一代芮公呢?考古发现19、26号墓的墓主皆为女性,从三座大墓的排列位置和墓葬规模来看,他们很有可能是一代芮公和他的两位夫人的异穴合葬墓。在26号墓中出土的青铜鼎上竟然有这样的铭文,“仲姜作为桓公尊鼎”,仲姜是26号墓主的名字,青铜鼎是仲姜为祭祀她的丈夫桓公所铸。27号墓的墓主显然就叫桓公,他是这些精美金器的主人。黄金在古代商周时期是稀缺资源,一个小小诸侯国国君竟然有这么多精美的金器随葬,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孙秉君:所以这些东西很多专家来看完以后,也提出一个观点,这些东西是不是芮国自己做的,这么小的国家,需要不需要养几个专做金器的(工匠),可能10年20年不做一回。
主持人:不做一回?
孙秉君:咱养这些人干啥,是不是也没有必要。
主持人:也没有必要,而且它的那个工艺,也是几十年做一次他的手艺也荒掉了。
孙秉君:是啊,多少年,用金古代比玉实际上是更难,是不是,更稀有,专家提出来,提出什么观点,从现在的西周的地理位置来看的话,韩城这个地方,按照西周时期来看的话,它的北边实际上就是咱们说的,隗姓九族也好,北狄也好。到了什么霍山这一代了,所以这个国家实际上在西周时期,就有这个边界,戍边这个味道,那么它因为戍边,这个中央政府对它是不是要更高看,是不是给它赐予些东西,比其他的级别是不是更高一点,多少就有点拉拢腐蚀作用,在京畿地区,是吧,毕竟关中京畿地区。
主持人:它巩卫京畿?
孙秉君:所以有些专家提出来这个,包括金器学家提出来,那么金器提出来以后,是不是代表玉器也有这个问题。
记者:对。
在《史记》中,“桓”字的解释是开疆辟土,历史上多位文治武功表现出色的君主谥号都称为桓。27号墓无论是墓葬规模、气势,还是大量奢侈、精美的陪葬品,都表明这代芮公当政时,国力较强,在诸侯国中很有影响力,他被称为桓公,倒也契合他的身份。但是,他的夫人仲姜墓中,也有着惊人的发现,墓葬里有大量精美的玉器和串饰,其中一些玉器的历史比墓葬本身还要久远,仲姜究竟是什么身份,为何会有如此奢华的陪葬品?
陕西考古队发掘仲姜墓 随葬品丰富超过国君
2005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开始正式发掘仲姜墓。经过几个月的清理发掘,共出土各类玉器571件,几乎所有的玉器都保持在下葬的位置上,从墓主的项部一直延续到膝盖处。仲姜只是芮桓公两位夫人中的一位,她的随葬品竟然与国君一样丰富,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越国君。这一件件可称之为稀世之宝的玉器,不断挑战着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的想象力。仲姜另外还把她生前在生活中使用过的一组青铜弄器也带入了墓中。
现场:
主持人:这个小巧玲珑的这组青铜器在别的地方很少见?
孙秉君:很少见,这个敢不敢说套,咱不说,至少这6件,目前发现成批出现的是最大一批,过去出的都是零星的一两件。
主持人:对,这是一组?
孙秉君:因为这一组的话,造型有些,还有它自己发明创造,你比如说的这个第二件,鼎上套鼎。
主持人:鼎上套鼎。
孙秉君:其实这个鼎,从这个鼎上边看,大体能看出三个时代,第一是商代的味道,因为商代鼎是方的,第二个特点是,底下你看这个足,应该是个裸体的女人。
主持人:女奴,这也应该是商代?
孙秉君:裸体女奴我们现在考古上看的东西可能是到了西周,然后这个上面的这个纹饰应该是到了西周晚期,到春秋这个阶段,所以这个东西,现在看,应该是春秋早期时候做的,吸收了以往的文化因素,所以把商周的因素都放到里面去了,另外这两件鼎还拿不出来,它还铸接在一起的,所以咱们是国内唯一一件,所谓叫套鼎。
主持人:这个要是合铸在一起,工艺难度挺大的啊?
孙秉君:它可能现在看的话,是把小的做好了,先做好。
记者:焊到里头。。
孙秉君:没焊,就是放在大的鼎的范里面了。固定到范里面,然后浇铸大的时候,就所谓铸接,通过铜液,铜液温度很高吗,把它铸在,就连接到一起了,所以这件东西应该是这个国家一个小发明创造。
主持人:这件镂空的?
孙秉君:这是镂空方盒,应该是熏香的东西,出土的时候,底下里面应该有一个木板,那个木板朽掉了。
主持人:上头搁些香。
孙秉君:应该是不燃烧的香。
主持人:不燃烧的香。
孙秉君:底下是木板怎么燃烧,放一些香料散发一点香味。
这些玉质精美,工艺精湛的玉器,并非出自同一时代,它们竟然集中出现在一个墓穴里,这在考古历史中也十分罕见。特别是这件有着5000年历史的红山文化时期玉猪龙,它又是经过怎样的辗转,最终出现在只有2700年历史的仲姜墓中,成为她的收藏品,这已经成为不解之谜。不过我们可以据此推测,仲姜不仅非常喜欢玉器,也擅长鉴别玉器,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玉器收藏家。
主持人:看样子实际上当时候的女性,特别是那些贵族的女性一个是如果娘家有雄厚的这个背景,或者是她自己本身有这种爱好,往往会成为一个大收藏家?
孙秉君:她先有这个条件。
主持人:条件
孙秉君:先有政治地位这个条件,当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往往是统一的,第二个跟她自身的这个修养,因为咱们现在不光她多,不光她东西多,量大一方面,另外咱们后来通过很多,科研机构咱们对她那个玉器的原料,咱们都有一些检测,发现她的那个玉器里面有很多的这个玉器,这个玉料都特别好,精选的。
主持人:好像就是和田玉?
孙秉君:和田玉,而且还有和田的黄玉,咱们现讲和田黄玉最珍贵,所以她这个对玉料本身的选择,她也比较讲究,另外我们这次发现有啥特点呢,做那个小玉珠子,非常小的珠子,都拿白玉做,所以她从小珠子来看,那么好的玉她做珠子,已经不能说是拿下脚料做的,可能有拿整块料,切成一块一块专门做的,包括小珠子也非常讲究,包括那些玛瑙,非常讲究。
主持人:那玛瑙这个红,你看到了西周以后,突然出现的这样一种红色的玛瑙,现在也有人说这种玛瑙是通过高温改色的,您觉得是这样吗?
孙秉君:现在目前从咱们发现来看的话,就这种说法,可能解释这种现象,可能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一种办法。
仲姜墓中出土的玉器有571件,而19号墓主也是国君夫人,却只有60件玉器陪葬,无论玉质还是制作工艺,两者都不能相提并论,为什么两座墓葬的财富会有天壤之别呢?。
关于仲姜的身份来历,我们可以从她的名字本身做一些推想,仲是老二的意思,姜指她来自某个姜姓国。姜姓国在西周是一个很大的部族,西周的建立与姜姓有着很大关系,姜姓是羌人的一支。有这样一种说法,西周王室每隔一代,都要娶一位姜姓国族的女子,姜姓女子和姬姓通婚,是西周史上一个主要的通婚族团。周武王灭商时,依靠的军事力量当中就有羌人,代表人物就是姜子牙,后来被封到齐国。根据史书记载,两周时期与姜姓有关的国族共有四个,分别是齐、许、申、吕,最有名的是齐国,如果这个仲姜是姜太公的后裔,那她的身份自然和别人就不一样了。
《左传·桓公》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故逐之,出居于魏。”时间是公元前709年。史书中提到的芮姜,极有可能就是仲姜。这位强势的母亲,因为厌恶儿子宠幸的人太多,竟然将国君赶出国家,流落到魏国。在芮伯万被他的母亲驱逐后,芮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左传·桓公》中记载:“四年,秋,秦攻芮,败焉,小芮也。”
张天恩:当时在这种情况,芮国是国君被撵走了,在撵走的第二年他(秦国)才去打芮国,他为啥小看芮国,大概就是国君走了,国内没有人管事了,不就顺手牵羊就把它消灭了,我这一路打下来都没有遇上敌手,他没想到到芮国打仗时,居然打了败仗,然后好多年秦国就再也没有和芮国进行过交锋,就是还是打了一仗以后吸取了教训,芮国还不敢小觑,大概就这么一个环境吧。
芮伯万被驱逐出国后,芮国主政的应该就是仲姜,芮国在仲姜的统治下,竟然打败了强大的秦国,可见仲姜除了强势之外,还有着出色的政治头脑和过人的谋略胆识。
张天恩:他母亲既然能赶走他儿子,她肯定还是有,在他的国内有这能力把这个各方面关系能协调好,她指挥其他的大臣去负责某一方面工作,她应该就能胜任这些事情,她可能选择人方面,大概也会,她可能安排人去就能打败秦国,这也是很,在芮国历史上,算是比较辉煌的一笔,其他都是好像这个被动的,不是很没有多少精彩的记载,但是就这一笔,算是芮国的有限的,文献里面最光彩的最精采的一笔打败了秦国,在秦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在秦国早期历史上,也算是吃过一回比较大的败仗的这么一个记载。
史书上虽只有寥寥数字,却给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不仅看到芮国的一段动荡历史,还被仲姜的个人魅力所吸引。仲姜在芮国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势,这个青铜鼎也是一个重要证据,鼎上有铭文“仲姜作为桓公尊鼎”,它是仲姜为祭祀自己的丈夫桓公所做的祭器,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仲姜拥有祭祀权。在商周时期,祭祀权是国家权力的一半,另一半是征伐权,也就是发动战争的权力。仲姜竟然能够掌握国家的祭祀权,更加说明她身份的特殊。
孙秉君:咱们稍微引申一点,或者夸张一点来说这个情况,是不是当时有这种情况,他儿子由于某种原因,被他妈给废了,他妈比较强势,他妈亲自做(祭器),是不是,所以说她亲自做,芮姜给桓公做尊鼎,东西在这摆着呢,你不能否定,铜器咱们现在考古一般铜器制作铭文,一般就是最准确的,而且这个后来做那些给芮公做那些东西,咱们就无法确指是她儿子做的东西,那么这个他老婆做的东西,就是这个芮姜做得东西,咱们做一个比较重要的证据,所以说当时这个,当时这种情况,可能远比咱们现在想象的要,就是祭祀的活动包括那个仪程可能要复杂。
如果对于仲姜的种种分析和推测真实发生过,那么这个女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掌握王权的女性,她生活的时代比武则天足足早了1400年。那么被仲姜驱逐的儿子芮伯万的墓会不会也在梁带村墓地中呢?我们把视线投向27号大墓东侧的28号大墓。
芮桓公墓出土七鼎六簋 推断墓主人或为诸侯
礼器,是古人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商周时代的礼器以青铜器为主,鼎和簋就属于典型的礼器。周代礼制森严,对于“鼎”的使用,有着严格规定。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这些铜器象征着主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和尊卑长幼。在墓葬中发现礼器的数量,往往可以判断墓主人生前的身份。27号芮桓公墓出土了七鼎六簋,表明他的身份是诸侯,诸侯夫人的级别比诸侯要低一级,仲姜墓中正好是五鼎四簋,有时小诸侯国的国君也会是五鼎四簋。我们可以这样说,鼎的数量是判断墓主身份的可靠根据。
28号墓在前三座大墓东侧,可以推测这四座大墓的主人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28号墓形制规整,设有墓道,墓中葬有兵器、成组的乐器编钟和石磬。五鼎四簋的出土,可以推测墓主人可能也是一代芮公,但让人失望的是,28号墓出土的所有器物中都无铭文,除青铜器外,竟然没有一件玉器。
张天恩:过去的说法就是周代的时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你是没啥其他原因,玉就,应该佩戴着玉,因为走路带上玉以后,你非得走起来像现在人穿礼服一样,就穿一身西服一样比较正式一点,你要是不拿这个,没有这个东西就显得不正式,所以作为君子来说,也就是,一般君子也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言,当时这个概念,所以说你要是没有其他,无故,也就是没有啥理由,就不能把玉从你身上取下来,他有这个说法。
商周时,玉不仅象征着身份地位,也被赋予了人格特性,只有君子才能佩玉。28号墓的墓葬状况让我们联想到了墓主人可能就是芮伯万,芮伯万因为生前品行不端被母亲驱逐,有没有可能也是这个原因,他在死后才不能佩玉?
孙秉君:从铜器本身的形态去分析,和27号墓的形态来分析,差距不是很大,我们考古上分析略晚,所以我们把这一座墓,对成芮桓公的儿子和芮桓公的孙子最为合适,所以和刚才说的很有关系,从年代上判断,从时,空,这两点判断最为吻合,另外跟它不出玉器的情况来看,和历史上记载,多多少少可以分析分析,还觉得有意思。
主持人:他或者是失势了,或者是失宠了,总而言之,他有一些更个人性的东西没有了。
孙秉君:对,但是表达级别的东西还得有。
主持人:还得有,因为他毕竟是在那个位置上头。
孙秉君:对,这个墓主人非常耐人寻味。
主持人:他毕竟是作为一个国君埋葬的,所以这个表示他身份的这些礼器必须在内,但是你作为这种个人财富的象征的玉器的东西,好像就都被剥夺了。
根据史书记载,芮伯万被母亲仲姜驱逐后,流落到魏国。后来秦国联合周王室攻打魏国,掳走了芮伯万,六年后,秦国为与芮国修好,将芮伯万送回芮国。经过多年的人质生活,颠沛流离,芮伯万随身佩带的玉器因为不得已而散失了,这也可能是28号墓中没有玉器的一个原因。
孙秉君:所以刚才讲的28号墓他的儿子或者他孙子芮伯万,可能跟他身份有点关系,他爸把那弄完了,他也没多少东西,国库里面是不是也没有东西可放了。
主持人:没有东西可放了,而且好像这一个芮伯万还做过俘虏,做过人质,对吧?最后再放回来。
孙秉君:这个从目前看,从我们断定的年代,因为我们知道这个国家灭亡的年代我们知道,公元前640年灭亡,那么从我们判断这27号大墓里面来看的话,应该在秦前后,那么从他来到这儿大概百十年历史,可能从他以后这个国家是不是就衰落了,就是他这个墓葬太强势了,所以这以后国家可能就衰落了。
主持人:往往一个强势的国君埋葬的时候,一半的国库埋进去。
孙秉君:是,越强势的国王带来子孙就是越弱势的后代。
在梁带村墓地的南区,还有三座带墓道的大墓,分别是502,560和33号。502号大墓的墓室中随葬有五辆整车,并且有单独的车马坑,墓葬中出土有兵器,说明墓主身份尊贵,极有可能也是一代芮公。33号大墓中,竟然没有任何陪葬物,只有几件玉器,560号大墓中也只有少量的几件青铜器。三座大墓的陪葬器物如此简陋与墓的形制规模完全不相符,只能确定墓葬的年代为西周晚期,早于北区四座大墓。但考古人员在这里也有意外的收获。
主持人:好像有一个车马坑的里头的话,有那个俑,这个俑并不是活人,是一个木头俑,是吧,四个木头俑?
孙秉君:对。西周有车马坑它有很多形式,它有些是大墓旁边专设一车马坑,设车马坑同时,把一些车马器还得埋在墓里边,车马坑照设,墓里面还放一些车马,马不进车进,包括一些车马器也进,那么刚才提到这个,就是这个墓里面,这个大墓里边,502号墓里边也出现了这个随葬的车轮,尤其重要的是随葬了四个木俑,那么这个木俑对咱们目前来说意义啥意义,就是因为西周时期,咱们几乎没有殉人。
主持人:没有殉人了。
孙秉君:商代时候都是殉人,西周的时候所谓叫以人为本,就不再杀奴隶,不再杀这些奴隶们,那么西周时期怎么代替这种墓葬埋葬制度,当时贵族要表达他的身份怎么表达,那过去没有发现,大家都推测,说考古界所有专家都推测,西周接商代就拿俑来代(替),推测都非常准,就都没有实物。
主持人:就是找不到实物。
孙秉君:就在这里找到了,找到了,找到了。
主持人:所以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据专家推测,芮国约有四百年的历史,它在韩城存续的时间至少有两百年,这段时间应该有六七位诸侯埋葬于此,但在已发掘的墓葬中,能够确定诸侯身份的只有两代。考古工作人员在梁带村墓地南侧的冲沟中也发现了墓葬,但已被河水冲毁,所剩无几。
现场:
嘉宾:这是一座墓,这里边现在就是这个,因为它没有墓道,就是个墓室,所以这就是墓里边的填土。
主持人:这个大概是一个大夫一级的墓?
孙秉君:对。
主持人:那刚才冲掉的那个墓还是一个带墓道的墓?
孙秉君:带墓道的。
主持人:而且还是一个比较高级的一个墓?
孙秉君:应该还是一个大墓,就是一个诸侯等级的应该是。所以从这上面,你看这里边,有点发红的这个土,你看,你看这个发红的土,因为现在这个高度的土,自然就形成,它应该形成的都是黄土,那么这块红土,这块红土大概在9米多深的位置上,自然界形成的红土,它墓葬挖的深度超过了这个深度,把那个9米深的红土再给挖上来了。
主持人:带上来了?
孙秉君:带上来了,作为填土不就乱了,所以这五花土,你看比较典型
主持人:我们说的五花土就是这个颜色的。
孙秉君:就不同的生土混杂在一起了。
主持人:混在一起了,这一定是人工扰动它了。
孙秉君:人工扰动了,自然界不可能这么大一块土,专门给它形成一块不一样的
主持人:对,对。
孙秉君:你看这个土都比较典型。
主持人:那也就是说,在整个冲沟区里头,其实有很多的墓葬,在历史上都被大水给冲走了。
孙秉君:对,咱们现在从这个断面上看的话,我们搞过简单的一个调查来看的话,从壁上来看的话,看有大概有个八九座墓,就断面能看见的,那么可能冲走的还有很多。
主持人:还有很多。
孙秉君:所以根据钻探,钻探图就是没有冲走,就是地表保存比较好的,根据它的这个平面分布的这个密度,推测这个地方,至少应该有七八十座墓都冲走了。
主持人:七八十座墓?
孙秉君:七八十座墓冲走了,可能大大小小都有。
梁带村的几座大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芮国的兴衰变迁,从最初的弱小,而后经过一百年逐渐强大,到芮桓公时期达到顶峰,打败强大的秦国,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然而辉煌毕竟只是昙花一现。史载,公元前640年,秦灭梁、芮,芮国历史自此划上了句号。但关于芮国本身还有许多疑问,比如说它的都城在哪里?《史记》中有记载,古人在黄河岸边捡到过带芮字铭文的青铜器,难道我们无法推想的那段芮国历史,已经消失在了滔滔黄河水中吗?据韩城考古队的孙秉君队长说,他们已经在梁带村遗址的西北方向发现有大型建筑物的基址,那么,这里会不会是芮国的都城呢?我们期待着有新的发现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