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先生:我博士论文的主题是康熙王朝的政治问题,是在芮玛丽教授和房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我所感兴趣的是康熙集满、汉身份于一身的形象,因为我是一个英国人,试着学了汉语。我感觉作为一个满族人学习汉语肯定不太容易。在创作博士论文时,我对康熙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我尝试着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理解这位皇帝,部分地借鉴了莎士比亚的“人生的七个阶段”。这是一次尝试。我们可能不了解康熙皇帝在具体问题上的个人的真实动机,但可以大致知晓对他情感方面的几个层次。在对康熙皇帝思考了一段时间——三、四年之后,我开始意识到他的确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写了不少文字,因为他是皇帝,就自称为“朕”。
康熙写了不少家信,在奏折中也有不少批语,我们也许不能只套用莎士比亚关于人生七个阶段的分法,我们还可以参考康熙自己在文字刻画出的自身形象。于是,我决定以康熙自己的口吻来讲述他的故事。这就是我为什么将书名定为《康熙自画像》并使用第一人称的原因。
我非常谨慎地使用第一人称来写作,因为我必须保证自己所写的东西是康熙确实说过的,而不是凭空编造。我将康熙不同时期的自传性文字结合起来,然后大致分为七个阶段--幼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娶妻生子、整顿朝纲,要解决许多政治问题;然后是进入老年,还要作一个驾御天下的皇帝;最后是年迈多病,渐渐失去对局势的控制。这些情况大致和莎士比亚人生阶段的划分相吻合,我们因此可以从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来考察这位皇帝。这对我和读者来说都是一次赌博,并非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次成功之举。
《康熙自画像》以游、治、思、寿、阿哥和谕六个篇章,揭示了康熙皇帝一生的文治武功,人生的兴趣爱好,内心深处的忧虑与人性的矛盾。这六个篇章的编排经过了史景迁的悉心考虑,隐含了他对康熙的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主持人:康熙皇帝他在位的时间有61年,可以说是中国皇帝中间最长的,然后他一生中间的文治武功,可以说也是根本不逊色于这个秦皇汉武。您觉得康熙皇帝一生中间,他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作为一个伟大的皇帝,然后作为中国皇帝中的一个,他一生中间最无奈,最失败的地方在哪?
史先生:这非常有趣。据我所知,康熙有五十六个孩子。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但令我感兴趣的是,在给美国学生讲授中国史的时候,我常常以他为例,来描绘一个对自己决策的影响非常有远见的统治者。我认为,有些国家的统治者,作为高层领导者,其失败之处就在于他们想把所有的矛盾一次解决掉。但是康熙对这一点十分清楚,作为一个统治者,你必须决定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各个击破。你可以一次解决许多的小问题,但对于大的问题,你只能一次解决一个。
在康熙处理的一系列问题中,第一个是要除掉摄政王鏊拜、索尼等人,削弱那些满族贵族的权力;然后,他决定除掉吴三桂,否则中国就不能统一西南和南部的领土。在此之后,他可以集中精力剿灭占据台湾的那些明朝遗党。在巩固了对台湾的统治之后,他决定集中精力对付俄国。他用了四年的时间,阻止了俄国向南的扩张。成功地与俄国签订了和约之后,他决定镇压噶尔丹的叛乱。
然后,他开始处理天主教会的问题。再后来,他开始处理西藏的宗教问题。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安排。可以想见,他运用了逻辑的思考来安排这一切,我们或许并不赞同这样的安排,而且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而言,它们可能并不正确,但这样的安排使他成功达到目的。
康熙一生中最大的失败,就是他未能解决好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样,他就不能防止自己亲生的儿子之间发生诸多的派系斗争。至少有六、七个皇子想取得皇位,他们的斗争给朝政及皇室带来危害,产生了许多不幸。他的统治最终留下了很多悬疑和不稳定因素。我认为雍正乃至乾隆时期所面临的一些难题,都是康熙时代遗留下来的。他不可能在所有的事情都获得成功,康熙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孩子。这仍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一个问题。
1691年5月,古北口长城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对此,康熙竟然完全不同意,他的上谕是:“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这番话,说明康熙已经超越了他之前所有依赖长城为屏障和保护伞的君主们,而有意识地将长城修筑到臣民的心中去。有如此高瞻远瞩的君主,“康乾盛世”当然指日可待。
史先生:康熙对帝国的看法跟明朝修建长城的做法相比完全不同。现在有许多关于长城的著作,研究其失败之处,以及其在某些方面的成功之处。从历史上看,长城似乎没有起到非常实际的作用。从比喻的角度而言,长城既是限制臣民的围栏,也是抵御外部世界危险敌人的边防。康熙打破这种成见。在他的帝国观里,长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外交、军事力量及宗教等综合的手段来维持一个满族统治的帝国。根据康熙对帝国的定义,我们可以拿一个圆规,以北京为圆心画一个圆,就是康熙的帝国。北京并非边疆,真正的边缘是东北、甘肃一带及新疆等西部地区、直至长江流域,你可以看到康熙是如何规划自己的满清帝国的。值得注意的是,康熙曾经多次到达远离长城的南方,即六次“南巡”。这六次南巡声势浩大,耗费很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南方的汉人从心理上接受满族的统治。我不认为康熙把满族看作是少数民族,而把它看作是各民族的领导者,但需要汉人的合作。
在康熙看来,西部和北方地区只有通过蒙古人的合作才能进行统治。同时,为了在心理上控制这些地区,他意识到与佛教,特别是与西藏的佛教——喇嘛教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他就打破了过去把长城作为战略和象征性实体的观点。在我看来,康熙的帝国是和他想象中的满族、蒙古族以及汉族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全部地区是一样的,其西部疆域可能不如汉武帝和唐太宗时代,甚至不如后来的乾隆。我觉得康熙对可控制区域的观点比较中庸。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