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意义:找到每一个人的精神归宿
所谓经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标准。这种标准是经过长久岁月的锤炼,经过反复的选择、学习,由社会、民众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共识。唐宋诗词就是这样的经典,这样的共识。
唐宋诗词的经典性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抒发情怀最精粹最敏锐的诗歌形态,就一种诗歌形态而言,唐宋诗词的格律、意象、语汇达到了最精密的程度。在诗歌的最初,格律是自发的,是一种悦耳的协调感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因循继承。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累积,对美的追求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而格律早已不仅仅只是一种悦耳的经验,更成为悦神悦志的精神节拍。并且,在无数次的演练学习中,悦神悦志的节拍将格律诗推向民族审美意识最巅峰的体验。
唐宋诗词的美证明了一件事情: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的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的创造与享受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经典阐释。因为经典的标准与共识不仅属于空间,也属于时间。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之后,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古典美感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
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名家品经典”系列丛书就是一套阐释经典的经典精品。说它经典,是因为阐释者们都是20世纪以来唐诗宋词研究的名家大师,他们对于唐诗宋词的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早已成为社会民众理解、欣赏唐诗宋词的标准与共识。李白、苏轼、辛弃疾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往,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诗词,他们的审美品位之所以在今天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就是因为有夏承焘、程千帆、刘逸生、霍松林、艾治平等经典的阐释者。他们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圣贤与民众,意象与生活,诗词与人生的精神光缆,成为我们穿越盛唐气象、大宋雅韵的引领者。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这里隐藏着什么?屋是白屋、贫屋,门也不过是柴门,但在这个风雪之夜,这是你的家,你可以依靠的温馨家园。那几声犬吠,让你归心似箭,在日暮天寒的追迫下,也只有这个柴门,这间白屋能够抚慰你所有的疲倦与不安。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且看霍松林先生的解读:
看吧:晚霞映照,河面上飞溅起万点金光,这条黄色巨龙,咆哮着奔向遥远的大海,诗人的目光,也被带到遥远的地方。当然,大海还是望不见的,而诗人的心,却早已飞向大海了。如果能看见海,那该有多好!
这正是以诗心感受诗韵!松林先生是古代文学研究大家,又是当今诗坛巨擘,以先生深厚的文史底蕴,洒脱的诗人气派,自然能够深入到王之涣创作的情境之中,为我们揭示出《登鹳雀楼》短短二十个字背后无尽的情怀。
再譬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朱熹是宋代的大哲学家,哲学家写诗不免要讲些道理,但是,诗讲起道理来还能够美吗?且看程千帆先生的回答: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
不徐不疾,娓娓道来,这又是一种阐释的风格,也是千帆先生鉴赏宋诗的格调。其实,这种格调本身就很像宋诗,总是那样从容不迫,那样游刃有余,以宋诗的个性来解说宋诗的风格,这也只有名家大师如千帆先生者方能为之。
“名家品经典”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回归、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让我们能够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归宿。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