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复制的意义

《宋搨淳化阁帖》  孙宝文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年1月

——写在《宋搨淳化阁帖》潘祖纯本付梓之际

大约半年多前,一位出版界的长辈朋友说起,计划出版一套《淳化阁帖》,希望几位同道师友推荐版本。几次讨论后,最终决定出版宋拓潘祖纯本,其间我也有幸参与,并联络了杭州藏家无私提供珂罗版底本,促成这桩美事。前不久结束的上海书展上,欣喜地看到这套《宋搨淳化阁帖》样书已经摆上展柜,宣纸精印,配以竹木书匣,墨色层次还原准确,如见原帖,可见编印者的用心。

田振宇(学者)

当今出版业蓬勃发展,制版印刷技艺提高迅速,大量古代书画作品得以印行,现在影印《淳化阁帖》为什么选择这套潘祖纯本?下面一一道来。

潘祖纯本的版本价值

众所周知,《淳化阁帖》自北宋淳化三年刻成后,仅少数皇室贵戚和朝廷重臣得赐墨本,原版又因禁中失火被焚。自北宋潘师旦刊刻《绛帖》开始,从官方到民间,或照样全翻,或增益删减,对《淳化阁帖》的复制就一直不断进行。南宋末年曹士冕整理《法帖谱系》,便是对当时层出不穷的《淳化阁帖》复制版本进行的一次梳理总结。无独有偶,因为原版真帖稀少,后人不断翻刻以至版本混乱的现象,在另一件书法名作《兰亭序》上也同样发生。和曹氏《法帖谱系》一样,桑世昌《兰亭考》和俞松《续兰亭考》是宋人对《兰亭》版本总结的成果。这三本著作不仅是后来帖学的开端,也逐渐发展出一门以探讨图书版本源流、比较优劣为目的的新学科——版本学。《兰亭》也好,《阁帖》也好,宋元以降,真本面貌更加模糊,后世研究其实都是建立在辗转翻刻的复制品基础上。而经过历代流散损耗,我们能得见的《阁帖》版本相较古人又少了很多,因此对有志于探索《阁帖》真相的学者,任何一种现存可见的《阁帖》拓本实物都是珍贵素材。潘祖纯本在入藏李宗瀚以前,可称寂寂无闻,因册后有明人题跋,故一直被视作宋拓宝藏。由于李春湖晚年才得此本,可能未及请好友翁方纲过目,使其不像李氏“临川四宝”一样名著于世。李氏后人一直秘藏到宣统年间方付之石印,民国银行家收藏家许福昺重金购得后,以高丽纸珂罗版精印,数量很少。原帖虽已由许氏后人割让给上海博物馆,但除了偶尔展览,难有现身机会。我曾听一位北京碑帖名家谈及,启功先生曩以数千元购买一套民国印本,当时已可谓巨资。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杭州孤山浙江图书馆院中发现了一套《阁帖》刻石,已被证实是潘祖纯本和故宫懋勤殿本的原石,虽然具体年代尚存争议,但无疑是现存最早的《阁帖》帖石实物,其对于帖学研究的意义可以说不亚于安思远藏最善本的回归。由于清宫旧藏懋勤殿本虽较早但有拼补,几乎没有题跋印鉴,浙图原石已有损泐断残,唯潘祖纯本作为存世无几的早期拓本,正帖题跋保存完整,对研究《阁帖》版本的源流变化,自有无可取代的价值。

潘祖纯本为代表的浙图刻石系统具有独特的审美

如熟悉《淳化阁帖》,并看过这个系统刻石及拓本的人都会注意到,相较泉州本、肃府本、潘刻顾刻本等,其风貌迥异。已有研究者指出,潘祖纯本(或懋勤殿本)在很多单字的用笔结体上更为合理,而其他系统包括称为最善本的安思远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乖谬之处;另在文本上,浙系也与他版相异,如卷首唐太宗帖多一“卿”;卷三刘环之帖多一“秋”,卷七王羲之书《龙保》、《爱为上》等帖都有多字差异等等,以此为据,有观点认为潘祖纯本更接近于《淳化阁帖》祖帖(见陈根民、吴敢、何碧琪等学者的相关论述)。暂且不论争议,如果从一个书法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潘祖纯本,其笔锋藏露自然,笔势衔接顺畅,笔画鋩铩凛然,运笔流畅自如,更能传达书写笔意,全无很多辗转翻刻碑帖中常见到的僵硬板滞之弊。我自藏一套浙石拓本,且曾亲赴杭州孤山观看原石,由于近千年来秘藏于民间,捶拓甚少,就连民国时期拓本也几乎锋棱如新,而潘祖纯本较早拓成,更能让观者直接体验魏晋名家书法的潇洒风范,这是一般摹勒欠精的《阁帖》版很难匹敌的。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于主持翻刻者具有非常高的书法素养所致,他在照本勾摹的同时加入了个人对书法的认识理解,甚至参用了《阁帖》以外公认更可靠的王羲之书法资料如馆本系统《十七帖》(笔者将另作详述),对原先未臻完美的底本进行一定的修缮与改造,使之更符合书法欣赏的需要。这就如同赵孟頫对于定武《兰亭》的重新演绎,所谓透过刀锋看笔锋,能在形似范本的基础上展现出毛笔的丰富表现力。当然,优秀的刻工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欣赏潘祖纯本《淳化阁帖》,完全可以抛开对习见版本的既有印象,它不只是一件精美的复制品,还是一套名家摹写的范本。就算不了解《阁帖》版本,也可把它当作深入魏晋特别是二王经典的一条蹊径。

潘祖纯本的思考

对于美术史研究者和书画鉴定家来说,潘祖纯本同样可作为探讨的个案。中国古代书画真迹流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复制品,摹本、临本、碑石、刻帖,越是重要作者的经典作品,被复制的几率越高。按照一般规律,复制品的艺术水准必然逊于原作。

在前几年关于最善本的争议中,质疑的学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规律,将潘祖纯本或懋勤殿本作为参照,来批驳安思远本的缺陷,理由是笔画错误更少、存字更多的版本应该时代更早。而他们忽视了潘祖纯本是一个复制品的特例。它加入了更多复制者的主观审美意识,因此不应将其与以恢复底本原貌为目的的复制版本等量齐观。如果把眼光放开一些,把法书绘画碑帖等古代艺术品都纳入视野,这样的特例就不会显得特殊,历史上就有《兰亭》褚摹欧摹孰优孰劣之争,乾隆皇帝错将《富春山居图》临本当作真本等等案例,复制品之所以会引起争议,除了复制者的修养技艺高超外,后世观看者或鉴定者的趣味(眼光)成为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艺术水准的高下评判有没有客观标准?当鉴定者特别是掌握话语权者受限于自身审美趣味时,如何来辨别复制品和真迹?对原作有所加工改造的复制品是否可以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恐怕都是值得思考的。

另外,从还原历史的角度出发,潘祖纯本应是出于民间翻刻,除了主持者需要富藏善鉴、深谙书学外,翻刻这样大套帖版,一定需要相当财力支持,到底是纯为牟利的书坊刻本还是官宦学者私家刻本,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来完成翻刻工程,或许也是可以继续考察的话题。

辛卯年秋于海上淳石斋

后记

虽清代开始有了碑学帖学之分,但通观魏晋以后的中国书法史,二王书风无疑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经过数次劫难,二王真迹稀若星凤,人们学习王字,只有通过少数碑刻,如《怀仁集圣教序》和草书《十七帖》。直到《淳化阁帖》首次大规模地将存世二王法帖汇总,随后各种翻刻本涌现,直接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轨迹。宋元明清的书坛主流,都是在学习《淳化阁帖》复制品基础上发展的。此次重新精印宋拓潘祖纯本这套稀见《淳化阁帖》,相信能让更多热爱传统艺术的人士再次感受魏晋书法的魅力,让热衷书法的爱好者重新重视《淳化阁帖》的价值,更希望以此为良机,使更多罕见稀少的《阁帖》不再深藏公私馆库,得以与世人见面,推动帖学研究,早日厘清笼罩在《淳化阁帖》上的层层疑云。

标签:潘祖纯 兰亭 复制品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