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梁平:重塑时代和家国的诗性精神

2012年02月21日 11:01
来源:中国诗歌网 作者:刘波,罗振亚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重庆书》与《三星堆之门》这两部长诗,之所以被称为巴蜀二重奏,其实正暗合了诗人对重庆与成都的地域文化认同感,此乃诗人对天府之国的亲近情怀使然。正如梁平自己所言:“《重庆书》起笔于远古而侧重的是对巴文化来源的当代审视;《三星堆之门》却是站在今天对蜀文明的追根问底。”(5)当我们将这两部长诗放在一起来解读时,恰恰能从中找到这巴蜀二重奏的旋律和格调:它源于一种文明的被唤醒,同时也希望找到这两种文明各自的精神谱系。而在诗人那里,他完成了一个重要使命——对巴蜀文化的诗意回望。

介入当下时代与社会的现场

在新世纪以来的诗歌写作中,梁平不仅关注一座城市的过往和精神细节,而且也直面那些神秘文化的历史内涵,更重要的是,他后来还将视野转向了中国社会的现实,以史诗的方式去抒写一种当下情怀,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然而,无论对于历史,还是对于现实,无论是对传统文化,还是对现代思想,梁平都有他独特的认知。所以,他能从不同角度下笔,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诗歌景观。写历史题材,他同样富有现代感;而写现实题材,他又注入了历史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互渗,正是梁平能驾驭这些交叉题材之能力的体现。在写作现实题材作品时,梁平并没有完全作平铺直叙的成绩罗列,而仍然以诗性的笔调,去调动各种感官,或俯或仰,或视或感,诚挚地道出了自己的观察、思索、呼喊与激情。

对于极端的实验,不管是语言的,还是结构的,梁平都很警惕,他有自己用力的方向。他以诗歌介入现实,然后探求并作总结,这源于他对自我的要求和家国的责任。梁平曾说:“对我们民族文化、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对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生命价值的深刻关注,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我们的写作有了这份责任,我们就知道了该写什么。”(6)他就属于自己所提到的“知道自己该写什么”的诗人,他有的放矢,并不凭空捏造,如此基于现实的书写,总能激发出一些潜能和活力。如果说《琥珀色的波兰》(7)是诗人将触角伸向中外文化交流的阔大空间里,寻求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诗意对接,而《三十年河东》(8)是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变迁,作一个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那么,《汶川故事》(9)则将视野置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的建设,描绘了一座凤凰涅槃一般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城市。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和丰富历史文化的大国,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并不低,但是我们却缺乏与他者的交流,因此很难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去。2006年10月,梁平以诗人身份应邀去波兰作了诗歌交流与文化访问,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异域之旅,但更是一场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体验。诗人将他在波兰的见闻和感受,以《琥珀色的波兰》(7)这部专题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对欧洲国家的尊重,也为自己的行走留下一份可资记忆的美好。他走在华沙的街道上,参观古老的王宫,了解波兰的历史,凭吊这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度。梁平访问了居里夫人的故居,还与希姆博尔斯卡、米沃什和密茨凯维齐这三位享誉世界的波兰诗人,作了深入灵魂的对话,这种精神交流,是一位中国诗人向波兰诗人传递信息和沟通思想的重要途径。在波兰,梁平不仅将眼睛伸向远古和过去,他也不时地将视野拉回来,重新回到这个国家的当下现场,去关注二战老兵、普通华沙女孩,甚至去观察在街头瞌睡的老妇,这些平凡者,同样也构成了波兰的景观,而且更能显出一个国家的气度与胸襟。正因为如此,波兰作家委员会专门把这本诗集翻译成波文诗集《近远近》在波兰正式出版发行。这次中西交流,是梁平诗意之旅的征程,他用诗歌记录了此次征程的点滴,这同样属于他系统化与整体性观察时代的美学范畴。

2008年年末,梁平写出了反映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的巨型长诗《三十年河东》,这非一般赞歌式的献礼之作,而是带着诗人自己三十年的人生体验与情感温度的,他的诗性自觉与真挚深情,都在这部长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露。《三十年河东》看似一部按时间顺序来重述改革开放三十年辉煌成就的乐章,但诗人却通过一次次历史事件,将这三十年串联起来,构成了一画壮丽的改革画卷。从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分田到户的冒险试验,中国社会开始走向了不同于以往的道路,诗人由此也开始了他的抒写之旅,从“一切禁锢都可以突破”的深圳特区实验,到香港、澳门的回归,从经济建设到科学和教育,从裁军到走和平发展之路,从西部大开发,到新农村建设,从春晚和年夜饭,到志愿者队伍的壮大,从三峡工程建设,到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从加入WTO,到“神舟7号”上天,诗人从改革开放三十年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作一番诗意的回顾。这样长的诗,我们之所以读起来并不感觉到空洞,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构成的实体,显得饱满、充实,能够支撑整部长诗的宏大基调。其实,写作《三十年河东》,对于梁平来说,是思想上的挑战,也是技能上的考验,没有驾驭能力,很难恰如其分地在如此大题材上提供宽视野,写出真精神,呈现大力量。

同样也是2008年,在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灾难带来的痛苦,不是一个虚数,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死伤者叠加起来的痛苦。作为亲历者,梁平或许也承受过为很多丧失生命与家园的同胞们的精神之痛。稍有良知和心性的人,都无不为之叹息伤怀,更何况是敏感的诗人呢?梁平也曾在那时写下了他的悲愤与哀悼。事隔三年之后,地震伤痛已渐渐在汶川人心中得以抚平,梁平又拾诗笔,以《汶川故事》之题,写下了“5.12大地震灾后重建诗报告”,回顾了那场灾难及灾后的心灵和家园建设。这次长诗写作,又勾起了梁平对三年前地震灾难的痛感体验,他以“梦断五月”描绘了那场灾难给汶川人所带来的持久伤痛;接着以“梦醒四川”为题,他如实刻画了地震之后国人救灾的壮志。诗人以一组组在灾后重建家庭的感人场面,抒写了幸存者的坚韧。在第三部分“梦想成真”里,诗人以灾后新汶川的建设为主题,写出了感人至深的场面,极富感召力和真性情。而在“尾声:或梦的飞翔”中,梁平则将汶川地震置放到整个国际大背景下,并由此呈现了中国人不屈服的精神:在灾难面前,我们有自我拯救的骨气和魄力。

对于梁平来说,近些年来他写作的长诗,大都如其本人所言:要寻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其实,他在创作中所出示的,也正是一种主流的诗性价值观。中国人的人生,大都希望追求诗意,这是传统,在今天也具当下意义。而我们如何去挖掘和保持这份传统,就需要更深的探索与长久的坚守。梁平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不仅要为生长于斯的故乡立传,而且还在为整个中国的发展描摹蓝图,这是一种创造,也是一份使命。

综观梁平这近三十余年的诗歌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他所走的那条诗性之路,从短诗练习,到长诗写作,无不暗合着诗人所恪守的带着“地气”写作的观念。从个性化创作,到主旋律言说,与梁平所走的人生之路有关,也与他的性情和个人思考相联。在诗歌这条道上,或许他正是用询问时代和叩访历史的方式,来为自己的创作刻下一个公共价值的烙印,诗人这种堪称朴实的书写,正是反映这一时代的主流见证。

注释:

(1)梁平:《写诗的日子有故事》,《梁平诗选·自序》,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2)(3)梁平:《经验和精神的重逢》,《巴与蜀:两个二重奏》,第1页,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4)梁平:《经验和精神的重逢》,《巴与蜀:两个二重奏》,第3页,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5)(6)梁平:《经验和精神的重逢》,《巴与蜀:两个二重奏》,第5页,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7)梁平:《琥珀色的波兰》,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8)梁平:《三十年河东》,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9)梁平:《汶川故事》,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精神维度 时代语境 诗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