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学者眼中的中华诗词进校园

2012年02月16日 11:45
来源:光明网 作者:晨崧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晨崧

中华诗词进入大、中、小学校园,在青少年中开展诗教活动,是中华诗词学会一九九八年首先提出来的。1999年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武汉首先解决了诗词进入大学校园的问题。接着2OOO年10月,在深圳全国第十三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正式提出让中华诗词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问题,并进行了研讨。这两次会议的倡议,得到了全国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各大中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积极热烈的响应。斯后,全国的学校都在考虑研究这个问题,并渐渐地动起来了,到今天,已经出现了雨后春笋般的大好形势,形势喜人。可以说中华诗词进入校园已为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斗争中创造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提出让中华诗词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具有十分重要和十分深远的意义。

诗词进入校园是时代的呼唤,是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素称诗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传统的国家。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孔子就提出诗歌对提高人的素质的意义,传颂千古的我国第一部诗书《诗经》,就是在一代代历史教学中传播,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各个朝代都把诗歌作为教授学生、教育后代的制度。从历史上看,凡是诗歌繁荣昌盛的时代,就是人民素质最好的时代,也是国力最强盛的时代。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国经济实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在激烈地竞争。所谓国力,就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则是最为重要的。

民族凝聚力是来源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优秀高深的人文精神。没有民族的优秀文化,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这个民族就是没有灵魂的民族,这个国家就会是一片散沙,没有凝聚力,没有实力,这个国家就会不打自垮。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在民族凝聚力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那么我们中华诗词进入校园,以诗育人,提高人文素质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岚清同志说过,教育工作者不要只精于科技,而荒于人文。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也曾明确提出,发扬诗教传统,加强诗词教学,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国家的需要。各类学校都要在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过程中,切实加强诗词教学,普及诗词知识。

邓小平同志有一种远见卓识,就是“从娃娃抓起”。那么诗词进入校园,加强诗教,能够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响应中央“关于以德治国、以德育人”的号召,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个时候,中华诗词进入校园,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有力的、切实可行的、实实在在的战略措施。并且成为进行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一个重要举措。

所谓素质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而诗词教育则是兼溶了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在古典诗文中蕴含着宽厚、谦和、勤劳、朴实的美德,和勤奋好学、埋头苦干的精神,还有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博大胸怀,更有刚直不阿、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另一方面,还有锐意改革,努力进取,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因此能够塑造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道德高尚、品德优良的一代新人。

我们中华诗词这门文学艺术,含蓄丰厚,饱容着诗情画意和哲理特质,又文字简炼,是文字组合的精品,是一种精美、典雅的、高尚的文学艺术,具有深邃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工整的格律,读起来抑扬顿挫。让学生学习诗词,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其它任何文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艺术魅力。同时,能增强老师和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老师和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对促进语言教学都有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的特点是,心地纯洁、富于理想、热情澎湃,最喜爱和容易接受诗词艺术。诗词教育,可以使少年儿童欣然接受它的滋润营养,而受其感染和薰陶,从而潜移默化。所以许多富有哲理、受人喜爱的名篇名句,可以让儿童铭记一辈子,受益终生。

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中华诗词进入校园以后,可以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受到感染,以超常不凡地想象,奇妙地构思,从诗词的意境中受到启发,培养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

[责任编辑:何宇达] 标签:进入校园 常德诗墙 中华诗词学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