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昆曲王子”张军:牡丹亭上三生路

2011年09月08日 09:32
来源:小康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2009年,尽管每个人都劝阻,张军还是把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的工作辞了。成立国内首个以演员之名命名的民营昆曲院团--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园林版《牡丹亭》便是其推出的首部作品。

“压力很大吧?”记者问。“除了压力,没有别的。”张军笑说。但张军的话,还算轻描淡写。当年,有太多人预测,他将“失去一切”。

但张军没有。然而收获的掌声背后,有多少艰辛,有多少努力,对于“戏比天大”的人而言,或许没必要详述。让他念念不忘的,总是要和“戏”有关--张军说,自己唱昆曲25年,没因为一部戏用完过一罐油彩。但园林版《牡丹亭》,唱到60场,油彩告罄,他格外高兴。于是,演出当晚,他向演员和工作人员合掌作揖,口念“拜托大家”。所有磨难带来的苦痛,终因演出而释然。

但这种释然也是随着年龄,渐渐获得的。张军12岁考进上海戏曲学校昆剧表演班。他埋怨过昆曲,狠狠埋怨,因为觉得昆曲什么都给不了他。有一阵,他玩起了流行乐,和朋友组建了HipHop组合。就在一家日本唱片公司准备和他们签约的时候,他遇到在全本《牡丹亭》中出演柳梦梅的机会。

人往往在抉择的刹那,发觉并认清自己。当年一起学戏的8个小生,只剩下两个。张军想:唱歌跳舞多我一个不多,但昆曲小生,少我一个也许就少了。我还是唱戏吧。

但唱戏是苦的。“不舒服就对了。”--小时候练功时,老师说的这句充满辩证的话,成了日后二十几年,张军遭遇挫折时,自嘲宽慰的至理名言。他记得当年演孙悟空,台上三十几个人,台下三个观众。还有一阵子,演出前,昆剧团门口要放一个红色的盒子,写着:募捐箱。“人随便进,看完往盒子里丢钱,你觉得不值得付钱,也可以。但是我们都熬过来。真正留下来的,都是死心塌地。”

张军把自己的“死心塌地”用一句“就是你的命吧!”笑着归纳。

但这句宿命的话的背后,藏起来的,却是他的不认命。1998年,张军开始去上海各大高校和中小学宣讲昆曲,已坚持至今。许多当年的学生,毕业后成了昆曲的铁杆观众。而这些年,无论是与王力宏合作《在梅边》,还是与尚·马龙进行钢琴与昆曲对话,或是用昆曲腔调演绎西方歌剧《马可·波罗》,张军不断尝试着在昆剧原有的艺术格调之外,能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有更大层面的融合。他将这种方式叫做“渗透”,“所有的跨界合作,我会告诉大家,这不是昆曲,这只是有昆曲的元素。我希望借此让人们注视昆曲。有缘深入走进它。”张军说。

“曾经迷茫不知路在何方,日后也可能再度彷徨。至少我已然确信,云层背后总有骄阳。”张军曾这样形容自己。这话映衬的,是张军已经走过的二十几年昆曲路,也映衬出他性格中的执著--就像12岁时本想考演奏班的他,误打误撞考上演员班。父母心疼,怕他吃苦,劝他放弃。一次家庭会议后,张军决心坚持走下去,虽然那时,他完全不知道昆曲是什么,只是觉得,我已经为此付出努力,没有道理放弃。

是的。对于始终努力着的张军,或许已没有什么,是他放弃昆曲的理由了。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昆曲 张军 牡丹亭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