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凤凰网文化 > 人物 > 周海婴逝世 > 正文
周海婴先生美丽的“镜匣人生”

2011年04月07日 12:19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张迎辉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作为鲁迅先生的独子,周海婴先生一直以来都是以这个单纯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周海婴说,他不愿在鲁迅的光环下生活,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反对靠父母的余荫生活,虚度人生,强调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其实抛却鲁迅,周海婴的人生另有一派独特的精彩。

美丽的“镜匣人生”

周海婴出生100天时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拍照留念,潜意识中便对照相机不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而第一次摸相机则是1943年,母亲许广平从比较富裕的朋友那里借到一只用620底片拍摄、有着二片“新月”镜头的相机给周海婴,从此他便开始与摄影结缘。1948年,他和母亲许广平从香港转到东北,地下党送了几百元钱让他们买防寒衣服。喜欢上摄影的周海婴提出想买一架相机,母亲听后,便只买了几件旧衣服,用省下的钱替他买了一架照相机,这架相机一直用到上世纪80年代。周海婴先生至今已有数万张拍过的底片,经过整整一年的整理,于2008展出了摄影集《镜匣人间》,还原了这些相片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周海婴的镜头总是直面受压迫的底层人,贴近当时的真实生活,他对被摄者不是居高临下的猎奇,而是情感上的走近,表达他们忧郁、失望、麻木的生存状态。照片中乞讨生活的双手,渴求生存的眼神给人心灵的震动。

媒体报道周海婴说:“他不是一个摄影家,但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专职摄影家。他的摄影,留住了一个个永远鲜活,有着生命的瞬间。这些瞬间里有我们从未见过的深层次的历史。”

业余无线电的“老火腿”

周海婴小时候,很喜欢一种叫积铁(也叫小小设计师)的玩具,这是一盒用各种金属零件组成的玩具,他用这些零件学会了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了再拆,鲁迅总在一旁予以鼓励。鲁迅去世后,家境曾一度困难,但周海婴热爱技术的兴趣不减,他用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纳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1952年考进北大物理系,从此走上严谨的科研道路,也开始了他对业务无线电的兴趣。

周海婴从1946年就开始喜欢业余无线电了,为这国民党当时还要抓他。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的环境很复杂,国家没有开放业余无线电个人设台,周海婴那时候在全国人大,他第一个提出来恢复业余无线电台,国家经过考虑恢复了,现在已经12年了,周海婴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家里的短波电台,跟世界各地的无线电爱好者互相交谈和问候。周海婴说:“我觉得我这一辈子都是一个爱好业余无线电台的老‘火腿’。”

不愿在鲁迅的光环下生活

鲁迅病重、逝世的那一年,周海婴年仅7岁。坎坷的经历,特殊的家庭背景,使他待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感叹道:“在别人的眼里,我做得对了是理所当然;做得不好是大逆不道,甚至还故意中伤。人无完人,谁能无错呢?做名人的后代不易呀。”

周海婴承认,对名与利想得不多,看得很淡,只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普通人。小时候,父母就教导他不能以名人的孩子自居。这就养成了周海婴平易近人的性格。长大后的周海婴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学习了无线电专业,成为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尽管不愿在鲁迅的光环下生活,周海婴却把保护鲁迅文物遗存,捍卫鲁迅崇高形象,弘扬鲁迅思想精神当作自己毕生的责任。2002年,周海婴和儿子周建飞成立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文化中心,监制了电影《鲁迅》,筹划了40集电视剧《中国大文豪》,尽到了伟人后代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如今,已过80岁的周海婴儿孙满堂,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请本文作者与本栏目联系。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周海婴 鲁迅与我七十年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