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文化 > 人物 > 史铁生逝世 > 正文
刘春追忆史铁生:晚期作品倾向于生命终极的追问
2010年12月31日 11:28 凤凰网文化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史铁生走了。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逝世。凤凰网连线史铁生的忠实读者、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史铁生不同阶段的作品,刘春都有阅读,他认为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早期的作品干净自然,没有丁点做作;中期的作品厚重、哲思甚浓,充满对生命的拷问;晚期作品带有宗教的虚无感,“越来越不囿于具体的人、事的描摹,而更倾向于生命终极问题的追问”。而这一切都与他的身体状况息息相关。

受访者刘春系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

凤凰网:您什么时候开始读史铁生的作品?

刘春:80年年代,当初我刚上大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文字很干净、温婉。当时的知青文学作品很多,我也读了不少,其他人更多的是描述苦难,但在史铁生早期的作品中看不到丁点做作。

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质各异

凤凰网:在您的记忆中,最触动您的是哪一篇作品?

春:我觉得他的作品有很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各异的特质。

初期的作品,当时他还是健全的、可以行走。那个时候他的语境里,有母亲、鸽哨、四合院、插队的乡村景象,是干净的、自然的。

到了70年代,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坐在轮椅上。文字中对生命拷问的意象开始形成,那个时候就有了很多中国人熟识的《我与地坛》。这一阶段他的文字更像是浓缩的寓言。这让我想起了阿根廷的作家博尔赫斯,两者的作品都简短、厚重、哲思甚浓。不同的是博尔赫斯通常在图书馆里写作,而史铁生是在轮椅上伏笔。

在他生命的后期,基本上都是在病榻上度过,文字渐渐晦涩,带有宗教的虚无感。他越来越不囿于具体的人、事的描摹,而更倾向于生命终极问题的追问。他的后期作品,在阅读中通常有某些字眼刺痛我,那种方式像是用小说体来撰写哲学自白书,与17世纪哲学大师帕斯卡尔写的《思想录》经历颇为相似。

曾虚拟专访史铁生

凤凰网:您是否和史铁生接触过,哪些经历让人忘怀?

刘春:我年轻的时候办文学杂志,那时候经常会接触史铁生的作品,后来有一次在画展上,我曾经见过他的真人。

我与史铁生还曾有一次"传奇"的经历。那时候新闻系的老师布置一节采访课作业,要求大家采访自己仰慕的一位名人,我当时想到的就是史铁生,但是很羞涩,没能当面接触他,最后我自己虚构了一篇专访。我撒了个谎,想不到这个“谎言”还被评为优秀作品。更传奇的是,评分老师说史铁生就是她的邻居,说我的"专访"让她看到了自己都不了解的“史铁生”。(李杨)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李杨 编辑:刘嵩
凤凰网文化
文化图片文化视频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