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凤凰网文化 > 人物 > 正文
欢迎回来,乔布斯

2011年03月02日 14:14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田溯宁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如果能再有机会跟乔布斯合作,Google中国总裁李开复说,“我想我会学到很多,但是他周围许多人也告诉我和他合作并不容易。”

李开复曾经在苹果工作六年,苹果产品里留有不少他的贡献,例如语音技术、QuickTime等。一位苹果的工程师说在新一代的Mac里还看到他当年写的代码。“创业导师”李开复在演讲和文章里经常提到乔布斯,用他的例子谈积极主动、选择兴趣(苹果的字体来自于他大学辍学前学的书法)。“我觉得他的成长是一种成熟,是一种从失败中学习的领导力。他的成功秘诀是多元化的才华,在多方面都是人间罕见的天才。他是一个伟大的演讲家、超级的推销员、AVisionaryFuturist(有愿景的未来学家)、务实的实践家和工程师。”

当乔布斯优雅站在舞台上,魅力无人能挡-几年来,中国一些IT记者去过MacWorld大会,领略了其震烁风采。其中一位对2004年第20届记忆犹新:乔布斯一身休闲打扮,展示了名片大小的iPodmini,并播放了著名的“1984”广告:红衣女子代表苹果,打破了IBM“老大哥”的统治,“这就是1984没成为1984的原因”。

2008年,CNET中国总编刘克丽通过正规渠道,给乔布斯发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邀请他把MacWorld搬到中国举办-1997年担任《eWeek》总编时,她曾经邀请访华的盖茨在一次活动中做主题演讲。

可是很遗憾,乔布斯从未来过中国。克丽说,“公关说他身体不好不能坐飞机了,这是托辞。他太美国化了,不国际化,我反而不欣赏他。大家喜欢他是因为他的创造精神,他把电脑变成了一种奢侈品,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他一生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他没到中国来,忽视了中国上亿网民的感受;另外一个是他虽然使苹果起死回生,但如果重视发展中国家,业绩还可以翻一倍,我说这将是他终身的遗憾。”

据乔布斯本人告诉田溯宁,1985年他本来准备来中国旅行,可就在上飞机的那一刻,他接到了董事会的电话-他被解雇了。

从1992年苹果正式进入中国以后,克丽就与之保持着联系。她也去了2004年MacWorld,让她特别吃惊,“乔布斯突然老了,头发全白了,而且发胖了,原来他很清瘦,黑头发黑眼睛,有阿拉伯血统,忽然站在我面前一个半老头。”

一听他讲话,克丽放心了,“他一点也没变,他的激情仍然感染你。乔布斯的不一样在于他跌倒过又重新崛起,这个跟他性格有关,性格决定命运。”

乔布斯有个失散多年的作家妹妹蒙娜.辛普森(他从小被父母送去寄养),后者以他为原型写过一本小说《ARegularGuy》(一个凡人)。事实上,主角是一个不凡的人,一个腰缠万贯的企业家,具有“不仅无法与他人苟同,甚至对他人愿望和想法都丝毫不予考虑”的性格,希望“这个星球因为他而改换新颜”。

很难说乔布斯改变了这个星球,但他在一个困难的时刻病休并复出,留下了很大的风险。万一……苹果失去乔布斯,世界将会怎样?他也不想公司总是收到这种信件吧:“我们对最近的消息深感难过,并致上我们对史蒂夫.乔布斯最深切的问候,但是……”

外界的猜测让乔布斯陷入窘地,但他也讨厌别人把注意力从他身上移开。他可能后悔创造了个人崇拜,但他决定了开头,却也猜不到自己故事的结局。

最终,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乔布斯就是一种化身和镜鉴。就像田溯宁在发给好友们的信中所写的,“未来中国正面临着几千年未有的技术融合、民族复兴之变局。如何把握这个时代,了解自己的追求与所爱,进一步丰富充实自己的人生,是对我们生命的挑战。”

“Stayhungry,Stayfoolish”,与您共勉。

[印象记]史蒂夫.乔布斯和我

田溯宁

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他光芒万丈,高山仰止。

至今我仍不能忘记1995年那个圣诞夜。

我坐在北京丽都饭店门前的台阶上,翻着《新闻周刊》,内心非常沮丧。从美国来的几个朋友邀请我到丽都饭店参加一个圣诞Party,当我走进饭店时,却被保安给拦住了-因为只有外国人和持有外国护照的人才能够进去参加这个Party。

那是我最沮丧的时刻之一-此前回国创业的种种不快积累在一起,在这一天试图击垮我。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从美国回来?为什么要回国搞什么互联网?结果在自己的国家被人从饭店赶出来,注册公司也要被人把钱骗走。互联网能被中国接受吗?这么干下去有希望吗?我该往何处去?

在这样一个圣诞夜,我想起史蒂夫.乔布斯。乔布斯和他的伙伴刚开始创业时,是不是也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情景?他被驱逐出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时,是不是同样沮丧?在丽都饭店门前的台阶上,我想着这位大洋彼岸的英雄,这个在我想当科学家的时候就知道的人,在日后却一直激励着我努力走下去。

了解史蒂夫.乔布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985年我在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的时候,第一次接触了电脑。那时候国内已经出了一本关于电脑的书,名字叫《硅谷热》。我记得是在王府井书店买到的,在回学校的地铁上我就读了起来。我第一次知道了乔布斯,知道了他和他的合伙人在车库中做出了第一台苹果电脑。而1985年,正是美国个人电脑革命兴起的时候。1988年,我去了美国一个很小的城市留学。11月份,感恩节晚上,校园里空无一人,我孤零零一个人到地下室去。在这个计算机室里,有一半是Vax机,非常难用。另一半是Macintosh,新出的苹果机。

我把计算机打开,一开机,Macintosh给了我一个笑脸-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最早的Macintosh刚开机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笑脸。当时突然就有一种感动,觉得自己是在跟这台苹果机对话,那种身在异国的孤独感完全被我对它的好奇心和它的友好驱散了。当天晚上我做起电脑各方面的工作,还使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软件AppleTalk,它是互联网的雏形。乔布斯用它的个人电脑抓住了我。

[责任编辑:陈书娣]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