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波丝卡: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2
作为一个更愿意安静生活的“隐居者”,辛波丝卡写过一首题为《隐居》的诗歌:“你以为隐士过的是隐居生活,/但他住在漂亮的小桦树林中/一间有花园的小木屋里。/距离高速公路十分钟,/在一条路标明显的小路上。”诗句显见地充满了反讽与隐喻。
这一特点也体现在诗人的写作生涯中。1923年,辛波丝卡出生于波兰科尼克,8岁移居克拉科夫,她在那里一直住到去世。在大学,辛波丝卡研究社会学和波兰文学,1945年3月,她在《波兰日报》的青年副刊《斗争》上发表了第一首诗歌《寻找词句》,随后她相继在波兰报刊上发表诗作,并立即受到波兰诗坛的注意。1948年,当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诗集时,波兰政局生变,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主张文学当为社会政策而作,辛波丝卡于是对其作品风格及主题进行全面之修改。这部名为《我们为什么活着》的诗集,迟至1952年才得以出版。
诗集代表了她早期的创作特色,辛波丝卡也像二战后步人文坛的许多青年作家一样,充满了对法西斯战争的憎恨和对战后新生活的美好憧憬,诗作富于政治色彩。反对冷战,反对帝国主义等,都是她诗歌的主题。但与当时流行的标语口号式的政治诗歌不同,她的诗写得含蓄微妙,具有幽默讽刺的特点,因而深受读者的喜爱。但时过境迁,她这一时期的诗歌也成了他人贬低她早期创作成就的口实。1994年她曾被提名为波兰文学院院士候选人,在投票时却因为其在50年代曾写过具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内容的诗歌而被否决。
事实上,对于早期这段创作经历,辛波丝卡之后显然有无限的失望和憎厌。在1970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录其中任何一首诗作。后来,她对诗人和批评家爱德华·贺希说:“在我创作初期,我热爱人性。我想为人类做些什么。很快我意识到,我也做不到。”1957年,她与早期政治信仰和诗歌创作告别,活跃于团结工会一系列运动中,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她诗歌的创作和发表,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处理政治主题,甚至有意让诗歌远离政治。1954年出版的诗集《询问自己》多了爱情和传统抒情的内容。到了1957年出版的《呼唤叶提》,她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触及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爱情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辛波丝卡不再关心政治。在一首题为《时代的孩子》的诗里,她控诉了被卷入政治的日常生活:“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这是个政治化的时代。/整日、彻夜,/一切事——你们的、我们的、他们的——/都是政治化的事件。”但严格地说,辛波丝卡称不上是“积极介入政治”的政治诗人——也因此她的书能逃过官方检查制度的大剪,得以完整的面貌问世——但隐含的政治意涵在她诗中到处可见。在诗歌里,她多半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元素,透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多样的诗风,锤炼出生命的共相,直指现实之荒谬、局限,人性之愚昧、妥协。
此后,辛波丝卡连续出版了诗集《盐》、《一百个笑声》、《只因为恩典》等。但在任何意义上,她都算不上是多产的诗人。在早期30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只出版诗歌180首。据诗人自己说,她的诗之所以数量少,是由于“她房间里有字纸篓”,晚上写的诗,第二天早上一看不行便扔掉了。春天写的诗,往往躲不过秋天的考验。因此她的诗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多为精品。在《巨大的数目》之后,她有整整10年没有出版作品,直到1986年的《桥上的人们》,诗集里只有22首诗,然而篇篇佳构,各具特色,可说是她诗艺的高峰。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