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诗人与诗意 离我们有多远

诗如何再次打动人心

如何振兴中国诗歌?似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诗歌还有过一段短暂但辉煌的岁月。据报道,1986年,能够容纳18000人的首都体育馆座无虚席,掌声雷动,不是演唱会,而是一场诗歌朗诵会。

如此盛况,再难重现。

事实上,中国诗人的黄金时期,从唐代之后就逐渐衰落了。

诗为什么会没落?

有一个观点认为:诗在唐时达到巅峰,几乎成为“全民运动”,而后逐渐衰落,是因为诗的专业性越来越强。

事实上,在中唐以后,杜牧、李商隐、李贺的诗,用字用句越来越繁复、越来越难懂了。到了宋朝,诗词并举,词的影响力更大,到了明清,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诗已经极少了,尤其是那种清丽脱俗、朗朗上口的更少见,文人诗讲究引经据典,晦涩难懂。

诗的文学形式慢慢没落以后,词曲就兴盛起来,词有很明显的长短句,打破了原有的诗歌形式。李白代表了中国诗歌的高峰,但他已经开始尝试词的写作:“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不能怪词曲,最重要的原因是诗发展成为太过文人化的专业的艺术。随着市民文化的膨胀,小说出现了,完全脱离了诗歌这种文学形式。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的格律诗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先行者借鉴西方诗歌的元素,大破大立,震人心魄。我们今天读“五四”时期的诗歌,依然血脉贲张、目眩神迷,感受那种直抒胸臆、激情澎湃的气势。而上世纪80年代初诗歌的短暂辉煌时期,诗歌已经超越了诗歌本身的功能,在全民的视野中,诗歌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理想寄托,因此有其生命力。

西方文化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持续深刻,远超其他艺术门类。旧的诗歌时代已经过去,现代诗歌还未与新时代接轨。或许,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艰难,使诗歌失去了读者?

又或者,在一个缺乏诗意的世俗社会里,在金钱比优美的语言更能打动人的年代里,读者与诗人都浮躁了,读者对细腻情感的感受能力下降,诗人对细腻情感的描述能力下降,口水诗、“梨花体”大量出现……诗人自己抛弃了诗歌。

中国诗歌要想重新走近、赢得广大读者,需要诗人的苦吟,更需要诗人走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小圈子,敞开内心去感受时代、真正融入这个时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无论长啸还是浅唱,都能打动人心。

即使,只打动一部分人心。

[责任编辑:于一爽] 标签:诗人 关山远 桂冠诗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