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第三代诗人:被抽象的反叛

2011年07月07日 09:33
来源:time-weekly.com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是这种矛盾使乌托邦不可能,当我们意识到乌托邦不可能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这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廖伟棠

上世纪90年代有所谓“第三代诗人”,现在他们都已成为中国诗坛的中坚。第三代诗人中间很多人都曾经追求过美学的极致,以反叛前辈“朦胧诗人”的政治意识为借口在诗歌中逃避政治,逃避立场,逃避现实,那十几个最为不懈地使用纤细的汉语描绘古雅美学乌托邦的纯诗写作者,在二三十年后的今天纷纷走向其诗人形象的极端对立面:他们成为了成功的书商、广告商、电视剧编剧甚至房地产商。难得的几个漏网之鱼,因为本性的固执和不合作态度而成为那一代的游离者,反而保存了一代人的精神气质。

其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例子是肖开愚,他是一个永远在主流之外的案例,早在1989年他就写下《原则》和《下雨—纪念克鲁泡特金》这样有独立立场的诗。2008年他出版了甚有分量的诗文自选集《此时此地》,收录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及不为人注意的某些冷僻佳作,今年又出版了《联动的风景》这本薄薄的新作,在特立独行之路上走得更远。

从《此时此地》以及之前的《动物园的狂喜》中看到,肖开愚的反叛由一种接近形式上的无政府主义英雄气质始,经过现实洗礼,到达比较深层的儒家社会主义内圣外王式理想(这是他完全个人的,与国内新左派无关)之间三个阶段的变化在诗歌表现也明显。他成熟期的诗集《动物园的狂喜》是诗人调侃现实,吸纳现实的成功例子,像其中的《下雨》就是从观察到反思的过程,诗人渴望介入但不能介入,却得到了现实另一种馈赠通过那一个时期的写作。肖开愚的实验给大陆诗歌带来一种新的可能—在形式上表现为叙述对抒情的介入,来自对细节的观察,对场景的还原甚至再造使诗歌获得一个比较坚实的骨骼,不再是空泛的抒情,在思想上也不再是海子的继承人那种对旧式乌托邦的无力怀念,而是质问现实本身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使乌托邦不可能,当我们意识到乌托邦不可能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这是目前最迫切的问题。

肖开愚接下来创作的长诗《向杜甫致敬》,全诗十章近七千字,触及中国各个方面,尤其是伦理架构。这首诗不仅是肖开愚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代诗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既是实验也是未来的重要奠基它的文本糅杂,显示了诗歌能做到的最大消化力—诗歌不只是无力的慨叹,而是与现实互搏,凌越,总结现实的一个存在。

这是另一个中国。
为了什么而存在?
没有人回答,也不
再用回声回答。
这是另一个中国。

其后,肖开愚旅居德国八年,强烈的异国文化包围导致诗人选择更极端的抵抗—回到最深处的传统,这是一个尚未被现代人理解的传统,更属于诗人个人。肖开愚称自己的努力为“通古”,他寻找古代文本和思想中最偏僻和深奥的通道,并视为捷径。也许是步子迈得太大,读者多有跟不上的,甚至最忠实于肖开愚的读者也难以理解他的晦涩在回国后变本加厉—此刻的中国比西方更难理喻,诗人的抵抗因此走向彻底的决裂,他甚至拒绝使用现实的话语方式去与现实对话,但,当你与所斗争的对象彻底背道而驰,实际上是否放过了质问他的最直接时机?

此间肖开愚也有直接的作品,对于某些事件发言,但他把这些诗称为“不是诗”,换言之他的“儒家社会主义”分裂成两面,当面对现实的不公义时他的诗人身份与社会批判者、改良家身份冲突,他仍借助诗发言,只好矛盾地否定这些用作工具的诗,但同时又是一种不甘心的反抗,因为在儒家的诗歌定义中,这就是诗:可以群,兴,怨。肖开愚命名它们为“不是诗”还包括一种不经意的抗议,针对“纯诗”主义者:这些不是你们所说的诗吧?但它们的确以诗的身份存在!

《联动的风景》的艰涩进一步与现代诗的习惯割裂,表面上诗歌叙述的场景更属于此时此地,就如组诗《信,1998年》所显示,诗人与平实的旧友的通信被重组为诗,但每句诗反抗着记忆与被改变的现实;更新的组诗《虚无过后》的语句更为执拗别扭,拒绝阐释,只等你在词语的每次急拐弯中顿悟,但也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即使我把它们视为肖开愚的挑衅,他也不会同意,就像我说他是反叛,他也会反对这反叛,我知道他不是皇帝的新衣,我也知道他不止在反对自身而已。那么,这反抗只能在一地虚无中获得意义吗?或者干脆否定意义本身?假如武断地把诗人肖开愚抽象为中国反抗者的样本之一,我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了。

作者系知名诗人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肖开愚 诗歌定义 第三代诗人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