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凤凰网文化 > 节日 > 正文
洋节大行其道 传统节日冷清 “保卫清明节”盛世危言or大势所趋?

2011年03月27日 11:17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佚名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不仅仅限于清明节,多年来传统节日的味道就已经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的迅速传递,冲击了人们封闭的传统观念,出现了观念上“破旧”和行动上“立新”之间的矛盾,现代社会新的文化和思潮大量涌入人们的视野和心灵,构成传统节日的种种习俗和仪式以及人们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也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淡漠。

不仅仅限于清明节,多年来人们就一直在感慨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而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度假消费狂潮便成为最为壮阔的时代景观。节日观上的“政治正确”常常把我们的思维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无新意的正义判词,似乎本土节日的式微都是外来洋节搞的鬼,于是,有了2005年圣诞节前后冒出来的“保卫春节”一类的盛世危言。关于本土民族文化价值应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至少100年,而且还将继续在同一个层面延续下去,这遮蔽了问题的要害。

1.中国传统节日为何受到冷落

传统节日的“边缘化”,传统文化的受到冲击,西方节日的被追捧,究其实质,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密切相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第一,我国的传统节日多是产生在农业文明时期,如春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建立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农业文明的社会里,为了放松和调节生活节奏,人们往往会暂停手中的农活儿,腾出时间来过节。现代城市生活早已打破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节日赖于存在的土壤发生了改变。

第二,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的迅速传递,冲击了人们封闭的传统观念,甚至出现了观念上“破旧”和行动上“立新”之间的矛盾,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难免要打折扣。传统节日多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如春节祭灶、端午祭龙、中秋祭月等。进入现代社会,新的文化和思潮大量涌入人们的视野和心灵,很多时候,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其文化渊源被现代人盲目地视为迷信,构成传统节日的种种习俗和仪式以及人们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也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淡漠。

第三,中国节日遵循的是自然节气,同时受到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所以一般以家庭为基准形成闭合空间。进而言之,中国人的思维也以家庭为中心,以联络感情为主题,是相对封闭和狭隘的。传统节日可以看作是家人团聚的符号,主要是强化血缘关系,但往往把非血缘的他人拒之门外。

第四,传统节日载体单一。中国传统节日虽然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可是挖掘尚且不够,载体过于单一,形式没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缺乏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又多停留在物质消费上,轻视精神交流。比如春节看“电视晚会”,中秋购买月饼,端午节吃粽子--这种一家一户的闭门过节,形式单一、呆板,没有新意,对于很多人来说反倒是一种负担。

2.洋节日为何受到青睐

西方洋节日之所以受到青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洋节日没有固定的模式,且经过这些年在中国的传播改造已带上了某些中国特色,于是便具有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具有新奇、刺激、温馨、浪漫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放松和释放情绪的心理需求。比如迷人的圣诞节,人们能够沉醉于平安夜,互相祈祷一生平安。

第二,商家和媒体的大肆炒作。在国外强势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假日经济成为近年来国内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商家和媒体看中了“洋节”的市场与时尚,展开宣传攻势,引领了民众对节日的消费潮流,使得洋节日能在中国“一火再火”。当传统节日的蛋糕被分割完毕,商家便瞄准了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这些新兴的利润增长点。

第三,洋节日为人际交流提供了媒介,适应了当今中国社会群体的需求。西方节日超出了家庭范围,是人际交流的产物,它更注重与非血缘者的接触,适应了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中国社会的认同,这是人们社会心理行为的一种自我选择。

3.关于东西方节日文化碰撞的思考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但硬要说它们像当年的坚船利炮那么可怕或许有点夸大其词。西方世界的节庆文化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开始萌芽,其真正壮大则是在基督教君临天下之后。自利玛窦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用儒学经典在中国传播圣经算起,基督教来中国已经四个多世纪了。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日却没有得到有力保护。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1949年以来我们的全民放假日只有7天,直至199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才增至10天。这样的水平与中国宋代的69天、日本的15天、韩国的16天、澳门的22天和美国的23天相比,明显过于低下。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

为什么洋节大行其道而传统节日冷冷清清?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人类本身只是进化树枝上一个偶然分杈,人类历史背后的如铁规律不过是人类中心论调支配下的一种癖好,现代化进程也不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归宿,更不可能成为解救人类的“上帝之城”,相反现代化进程所具有的侵略性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打击却可能是毁灭性的。在这个看上去有点在劫难逃的境遇中,无论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变了味道。比如圣诞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标签,不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造成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中秋节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月饼商人炫技卖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钻营的通道。

费孝通曾经提出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应有这样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样的理想同样可以用来表达我们对待节日的态度,不卑不亢。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 PK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