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周有光:中国的进步就像“扭秧歌” 进两步退一步

2013年01月30日 15:17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马国川

“胸中海岳梦中飞”

周有光的著作和言论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关注度,其“粉丝”无数,许多人给他写信,表达敬意。某省一位社科院院长读了五遍《朝闻道集》,并写下自己的感想,还以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录了自已的诗作呈献周老。

在网上,他被称为“中国当代重量级的思想家”,“最年轻的思想家”。不过,也有些人不以为然,批评甚至谩骂这位百岁老人。

对于世事的了解,周有光不输于年轻人。他知道许多网上流行的事物,也了解激烈碰撞的各种社会思潮。对于赞扬声,他淡然置之,他更希望听到或看到那些批评的意见。他在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朝闻道集》一书的编辑张森根的一封信里写道:“得到有益的批评,我心中十分高兴。能够招来谩骂,我要郑重感谢。在万马齐喑的时代,能够听到刺耳的声音,那是真正的时代进步。”

周有光的书房之外曾经有一棵大树,鸟群聚集,他常常神游于大树宇宙,其乐无穷。两年前大树被砍伐了,窗外只有灰蒙蒙的天空。但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依然达观,每日坐在仅有9平方米的书房里,读书、看报、思考、写作,物我两忘,宁静平和,心中充满了幸福。

周有光经常收到來自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校友的贺卡和纪念品,资中筠、何方等学界名流都来拜访,交流讨论。他也与来访的晚辈聊天,谈往事,云淡风轻;谈将来,积极乐观。

周有光关注的不是一家一姓的兴亡,他的目光穿越人类历史,纵横千古。他说:“国家之间的差距,文化之间的差距,一万年不止。”他还说:“回过头看,20世纪还处在人类野蛮的时代。”这些论断看似惊人,但都是醍醐灌顶的效果,发人深思。

1955年,周有光离开上海,进京担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第一研究室主任,从经济学领域转向语言文字研究。他参加并主持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泽被亿万民众。

1989年,这位名闻中外的语言学家离开办公室,退居后拐棒胡同的斗室之中,从语言专业的“深井”里跳出,跃入文化和历史的知识海洋。面对人类历史长河,他研究的不是浩荡不羁的河水表面,而是相对固定的“河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世事无常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当周有光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时,这位毕生追求科学和民主的期颐老人大彻大悟,淡定达观。因为他已经看到,一条清晰的道路就在面前,“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劝告晚辈不必悲观,中国社会的进步就像“扭秧歌”,进两步退一步,“进步是不容易的,但是有些事情迟早要解决的。”

“文化史上的奇迹”

2011年深秋,中国政府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各方人士纷纷献言,颇为热闹。一位智者直言:“要想真正实现文化大繁荣,请先读周有光的《文化学丛谈》。”

这是去年年初出版的一本新书,收录了周有光20多年来有关文化的文章。在每一篇文章里,周有光都是直言谠论,毫无粉饰。他认为:“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真话一定是真理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个人真话都不敢说,你怎么能说你一生在追求真理呢。”

退居陋室后,周有光转向文化学,他曾夫子自道:“从经济学改为语言文字学是偶然,从语言文字学改为文化学是必然。语言文字学跟文化学的关系太密切了。”

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席卷中国,当时依旧“谈西色变”。90年代,则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称“世界文化的接力棒将传到中国手里”。周有光率先著文冲破“谈西色变”的心理,又批评“河东河西”的论调。他率先提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进入国际现代文化和地区传统文化的双文化时代”,“21世纪是双文化时代。”

在周有光看来,国际现代文化与地区传统文化互相依存,不可偏废。既不能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抛弃传统文化,也不能在所谓“反对西化”的旗号下抵制现代文化,“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是根据现代需要、用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在复兴华夏文化的同时,向国际现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进。这就是当前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他提醒国人,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不能自我封闭,“全球化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和立场,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一切事物,都要重新评价。”

“中国产品走进世界不容易,中国人民走进世界更加不容易,”在他的另一本新书《拾贝集》里,周有光这样写道:“走进世界,做一个21世纪的世界公民,无法再梦想世外桃源,只有认真学习地球村的交通规则。”

“仁者寿。”胸怀广阔的周有光先生至今身体康健,生活简单。他阅读古今中外书刊,随时笔记一闻一得,自得其乐。他对世界充满好奇,新鲜事物都愿意体会。102岁的时候,他在亲友的陪同下去郊区泡温泉,对一个2岁的小朋友说:“我只比你大一百岁哩。”北京五号线地铁开通不久,他坐着轮椅亲自走了一遍。

著名学者李泽厚说:“周有光先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确实,得享期颐高龄的大学者不乏其人(伽达默尔享年102岁),但如周有光先生这样高龄仍在思考写作者,并世无第二人。他那么淡定从容,豁达睿智,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来说,拥有这样一位老人,也是一种文化上的补偿吧。

2011年5月,有人将周有光与其夫人张允和的文章合为一集,出版了《今日花开又一年》。周有光在序言里称这本书是“休闲读物,可以随手丢开,闭目养神”,“可是,在不经意中看到某个章节的惊人记载,会使你跃忽而起,眼前浮起许多亲朋好友的不幸故事。时代过去了,灾难也会随着时代过去吗?”

笔锋一转,他又写下了诗一样的话--

“'今日花开又一年。'年年花开。愿今日的花,不是昨日的重复,而是昨日的升华!”

(张森根先生对本文提供了极大帮助,在此谨表衷心谢意。)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周有光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