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周有光的举杯齐眉 喝茶喝咖啡都碰杯子
昆曲与交响乐
张允和70岁生日时,周有光送了她一套《汤显祖全集》,老太太心里甜滋滋的:“他真是懂我的心思。”
22个月大时,允和便坐在保姆腿上,听母亲低低地唱《林黛玉悲秋》、《杨八姐游春》,四五岁时,已经达到看戏不睡觉的“境界”。稍大一点,便和大姐元和,三妹兆和一起在家演戏,她却永远当配角——《游园》里演春香,《断桥》中饰小青。1956年,俞平伯成立北京昆曲研习社,她加入后,又自告奋勇演了很多丑丫头。
“她的全部,就是昆曲。”北京昆曲研习社社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启名,也是《昆曲日记》的编写者,与允和交往多年。
由于“三反五反”运动,历史老师张允和“下岗”了。居家的她,开始潜心研究昆曲。回苏州,与旧时曲友,拍曲按笛;去上海,请花旦张传芳教唱昆曲,还把《断桥》、《琴挑》等折子戏的身段谱,一点点编写完成。“昆曲于我,由爱好渐渐变成了事业。结缘昆曲,有了新生的感觉。”
“妈妈是全身心地介入昆曲事业,每天读很多古代诗词,文学水平很高。但我和爸爸,都不太懂。”周有光和张允和的儿子周晓平告诉记者,妈妈喜欢昆曲,爸爸喜欢交响乐,两个人兴趣不同。初恋时,周有光请二小姐去听贝多芬的交响乐,在法租界的法国花园,两个银元一张票,一人一个躺椅。结果,躺了半天,允和居然睡着了。
不过,婚后还是照旧:“她听中国音乐我去参加,我听西洋音乐她去参加。”
夫“敲”妇“审”
周有光107岁了。“他歪着身子,坐在书桌前,像一个英文字母C。”周晓平说,老人如今走路不太灵光,不过偶然能下楼走几步。其余时间,一天到晚坐着看书、看报、看杂志。“我每天会从网上打印一些热门的消息给他看,他脑子很活络,对民族发展的新闻,最有兴趣,还要敲敲打字机。”
一台夏普智能打字机,是周有光的宝贝。1988年,他就学会了打字,“因为他本来就是搞汉字拼音的,这台机器双拼的设计方案,还是他参与设计的。”
“有光用它写文章、写信,工作效率提高了五倍。”那个年月,张允和在一边瞅着,嫉妒羡慕恨。
为了重新编印初中时的家庭刊物《水》,86岁的二小姐,决定亲自写电脑打字,“我不当它是工作,当是娱乐。”
她“雇用”90岁的周有光给她“打工”,教她双拼、排版、复印、分寄。周晓平说,因为妈妈是合肥人,普通话不标准,“半精(京)半肥(合肥)”,老是拼错字,或者打不出来,这时候爸爸就要帮她纠正,常常是夫“敲”妇“审”。
允和执着于世俗生活,从不装出心如止水的样子,喜欢娱乐消遣。如今,人们称她“最后的闺秀”,周有光有点意见:她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新女性。
学生时代的作文,她把凄凉的“落花时节”,写成了欢愉的“丰收佳节”;编辑报纸副刊,反对人们把女职员说成“花瓶”。为了实践自己的话,她连平时爱养的花也不养了,只养草。
热爱传统文化,又接受新鲜事物,张允和的笔墨,浅显、活泼,家常中,透着一份睿智。俞平伯尤其喜欢她的散文《入场》:“张允和文章结尾悠悠不断的,很有味道。”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