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周汝昌弥留之际仍口述创作 不喜欢“红学家”称谓

2012年06月02日 05:19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波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刘心武:

他一直用肩膀扛着我

获悉周老去世,刘心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现在挺难过的。”刘心武深情讲述了与老先生的交往过程,他坦言一直没忘记周老在红学上对他的帮助。

他说,“大约1972年,我不到30岁,是个文学青年,也写过几篇小说,那时对《红楼梦》感兴趣,在一家小报的副刊开了个专栏《红楼边角》发了几篇文章。当时也没觉得会有什么反响,后来就接到周老的来信,说我的研究思路挺有意思,给我四个字‘善察能悟’。”

“我很感动的是,给我写信的时候,周老的视力就已经不行了,一只失明,一只只有0.01,当时,他对外的很多信都是他二女儿周伦玲写的,可是给我的十几封都是亲自动笔的,所以我看的时候也是一喜一忧,喜的自然不必说,忧的是周老为写这信费了好多工夫。”

“我们算是忘年交吧,他是1918的,我是1942的,差了20多岁,从1992年到现在交往的20多年里,也就见了几次面。可是我得说,周老给了我很大支持,至少在红学研究这块儿,比如我后来的文章越来越多,能出书了,周老亲自写诗给我祝贺,他思维敏捷,张口即来,他的诗和他的书法也都是高水平的。他一直用肩膀扛着我。”

梁归智:他是一位“痴人”和“赤子”

(文)北京站记者 谢绮珊

广州日报:多年与周老接触并为他立传,您对他的印象如何?

梁归智:作为一位大家,活到95岁高龄,周先生为人却一直非常天真,我对他的评价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即“痴人”和“赤子”,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他一心钻到《红楼梦》中,对其他一切不闻不问,这种境界一般人达不到。此外,他为人处事天真,没有心眼,但一些不理解他的人把他想象成狡猾,这都是误解。

广州日报:您如何评价周老一生的研究成就?

梁归智:周先生逝世是中华文化的损失,虽然周先生一贯被视为红学家,但更应该称为中华文化学家。《红楼梦》本身是中华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最深刻的表现,而周先生除了研究《红楼梦》以外,在诗词、书法、文艺理论方面都有很多成果。所以,周先生逝世不仅是红学的损失,更是中华文化的损失。

广州日报:周老一生醉心红学研究,对此您作何评价?

梁归智:周先生别号“解味道人”,即解“红楼”味道之人,了解《红楼梦》的真实思想艺术。周先生对红学的最大贡献是,通过考证和思想艺术探究,让红楼梦真的思想和真的艺术大白于天下。周老36岁双耳失聪,56岁双眼近乎失明。失聪是因为家族遗传,失明是因用眼过度,加上一次手术失败所致。所以他坚持红学研究是很不容易的,完全凭记忆来做研究,有个别的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

广州日报:周老曾自觉最得意的一项考证是“脂砚即湘云”,他有过续写《红楼梦》的念头吗?

梁归智:我认为这只是周先生的随口一说。刘心武的续写在某种程度上坦率来讲,也不是很成功。周先生主要是强调曹雪芹原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他对于一切续写都给予支持,对后辈的研究也比较宽容。

广州日报:他对后辈红学研究者有何看法?

梁归智:他对红学界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永远都伸出热情援助的手。比如说,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周先生为后辈红学研究者著作所写的序言不计其数,若是单独收集起来,都足以出一本书。后辈红学研究者只要是有一些新的发现,他都予以肯定、赞扬,但因此遭到很多误解。

[责任编辑:胡涛] 标签:红学 周汝昌 红楼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