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中华文化应自省自新
中新社海口3月27日电 题:中华文化应自省自新——专访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世界聚焦下的中国如何展现真实的自我?近年来,孔子学院风声水起,不仅蜚声海外,而且引起国人广泛关注。近日,国家汉办在海口举办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工作会议,中新社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参事、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女士。她用一个“难”字表达自己6年来创办孔子学院的心路历程,称未来将步入更为艰难的“深水区”。
零距离看中国
“孔子学院让外国人零距离看中国”。去年,国家汉办对国外十所合作办学的知名大学校长做调查,征询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及未来走向等意见。没想到校长们一致称,孔子学院办得非常好,要一直走下去。“谁也离不开谁了!”许琳笑言。
她说,中国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去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国人对中国如何用三十年时间走完西方三百年发展路程颇为费解,对中国发展方向疑惑,“中华文化给了他们探析中国的新视角。”
“孔子学院是一张搬到国外的中国圆桌,可让各方发表不同意见。”她坦言,一些国家的学者官员当面质疑她向海外介绍中华文化的时代性、适用性、目的性。
“我们从只谈语言、文化的办学理念出发,调动中外大学的积极性。”她幽默道:孔子学院让中外文化“对冲”“摩擦起电”,结果让习惯直线思维的外国人对螺旋式思维的中国人多了一份理解,越研究越感觉中国“挺文化、挺哲学”!
“孔子”面对三大挑战
目前,国家汉办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
“搭台不易唱戏更难!”许琳直言,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国人自觉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大环境尚未形成。这与德国和西班牙全社会力推哥德学院和塞万提斯学院形成鲜明对照;其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公共外交基础薄弱。中华文化以一定规模和力度走出去的历史较短,思想上准备不足,队伍没有形成,尚没有一套成熟完善、可复制的模式,孔子学院尚在探索阶段;再者,办学能力建设跟不上需求。目前由中国高校培养、培训派驻教师,编写教材,都是边干边学。
国家汉办在全国高校设立了19个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分别承担不同职能。教材是关键。国家汉办一直致力教材本土化的开发。但由于中外文化差异、东西方语言体系不同,跨文化交流中,汉语推广面临如何更贴近外国人思维习惯的诸多新课题。
许琳透露,汉办正在做孔子学院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同时重点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编撰,“都是向‘深水区’探索!”
中华文化应自省自新
许琳是孔子学院的领军人。学化学、经济出身,做过十多个不同岗位的工作,她称所有的学识、经验都能用在孔子学院,又都不够用,“终于理解了做文化的难处!”
她对中华文化如何与世界文化交融怀有心结。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打交道,许琳深感中华文化有自省自新的必要性,新世纪需要新面貌和新发展,中华文化吸取世界多元文化才能获得光大。
她用“如履薄冰、步履艰难”来形容未来孔子学院要走的路。“一段时期内孔子学院海外遇到的阻力可能增大,国内也有一些不同意见”,她自比是“内外都有夹层的‘三明治’”。
虽然孔子学院的工作很累很苦,但她自认赶上好时代,能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才能和智慧。
她相信,中华文化走出去越困难就越有发展空间。她说:“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完成的,愿为这项伟大事业奉献自己有限能力!”(完)
相关专题: 中华文化怎样“走出去”论坛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