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刘长乐:文化是一个产业 不能看成孤立的意识形态

2011年11月05日 10:53
来源:凤凰网文化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凤凰网文化讯 由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主办、凤凰新媒体承办的“中华文化怎样‘走出去’”论坛,于2011年11月5日至6日在凤凰新媒体演播厅举办。11月5日的主题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学习国际经验”,以下为刘长乐谈中华文化必须走出去:

刘长乐:关于文化走出去必要性问题,还有怎么走出去的问题,我刚才说了我的观点,现在很多外国的媒体或者是外国的政治势力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问题有很多非议,这恰恰证明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因为中国文化核心是包容,五千年中华文化这种包容的问题大家看得很清楚,你对这个中华文化的理解你越深你越觉得中国人没有什么企图,正是因为他不理解中华文化的深邃,才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有非议。

第二个文化其实也是一个产业,我们不能把它看成孤立的意识形态,这个观点其实也有后冷战思维的可能,中国的出口已经占世界第一位了,中国的文化产品或者是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世界的文化份额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有一个数字是非常清晰的,中国文化43%被美国文化占领,不能说占领美国文化产业,占了43%的份额;欧盟是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了10%,然后中国的和其他的国家只占到了4%这个份额。你看看中国的出口是世界第一,但是你看中国的文化这是一个反差,反应了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开放的,这是我们很大的问题,中国文化不具备和世界文化产品角逐和竞争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最近请了好莱坞的大导演和我们合拍《富春山居图》,在合拍的过程中大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中国故事世界制造,还有一句话中华文化国际包装,这不代表中华文化走出去全部的经验或者是观点,但是它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中国的走出去。

比如说《功夫熊猫》,或者是《花木兰》,说好莱坞把我们给拍拧了,根本我们的熊猫不是这么回事,我不持这个观点;比如说美国好莱坞拍了《花木兰》之后,至少让全世界知道了有《花木兰》这个故事,知道了有“精忠报国,替父从军”这样一个方式,但是它的包装是好莱坞。包括《功夫熊猫》,谈到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很赞成许琳主任说的,以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就是过去的文化走出去,而且其他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有差异,在这方面,包括很多人还认为中国现在是裹小脚呢!我们查了资料,裹小脚的现在只剩12人,这是稀世珍宝了,这12个人抢救,不是抢救别的,是抢救小脚的资料。所以中国的文化走出去,我们特别强调当代的文化。

[责任编辑:杨超] 标签:刘长乐 文化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