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潘公凯的艺术人生
穿越传统与当代
“不要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划上一条割裂的鸿沟,跨界有好处,没什么坏处。”
作为一位当代水墨大家,潘公凯的水墨画立足于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的笔墨意象,在韵味丰富的墨块和颇见力道的线条中寻找细腻、多变的墨色布局。
然而,潘公凯送展第五十四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作品,却是一件结合了传统水墨绘画和现代科技表现的装置作品。策展人彭锋恰恰是在潘公凯的一次当代艺术个展中,看中了他的作品,进而邀请他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并提交作品。
“当时我刚好看到他的‘宇宙飞船’,我希望把那件作品改造成茶室,人们可以在里面喝茶。”策展人彭锋说道。这个“宇宙飞船”,就是201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潘公凯个展“错构·转念——穿越杜尚”中,展出的大型装置作品“宇宙飞行器”。
“他(彭锋)喜欢这个作品,但是又想把作品的‘气味’改一改,纳入他的主题中去,因为他设计的主题是‘气味’。他想把这个作品围起来,做个茶室,蛮好玩的。”潘公凯笑着说道,“但是,我就问他,‘荷花荷叶本身的气
味也很好闻,那茶室里到底是以茶叶的气味为主,还是以荷花的气味为主呢?两种气味放在一起有点儿打架。’后来他想了想说,‘还是做荷花的气味吧。’于是,决定做荷花的气味,茶室就没啦。”
就这样,这件即将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出的作品,会带着幽幽的荷花香,飘香于万里之外,在异国他乡,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雅清丽。
然而,一向以邮轮泄乘醋魑鞯囊帐醮蠹遥赐蝗蛔銎鹆饲拔赖摹白爸靡帐酢保衙饣崛萌司醯糜行安晃裾怠薄5谂斯蠢矗白鲎爸米髌罚饕且允泳醯男问剑磁浜媳泶镂叶晕鞣降贝朗跹芯康某晒U飧鲎髌肥导噬鲜怯胙芯靠翁庥泄氐模斫庾髌罚鸵私庹饧作品之前的理论,非常复杂。”
创作这样的装置艺术作品,并不意味着艺术家的转型,正如潘公凯所说:“我是一个传统的水墨画家,将来还是会以传统水墨创作为主。我以后可能也会做几个装置作品,但我不会成为一个装置艺术家。我的主要精力不会放在装置上,我还是对中国水墨画有更大兴趣。”
传统与当代,并不尽然是对立的两极。潘公凯认为:“传统画家可以创作当代艺术作品,只要他愿意;当代艺术家也可以创作非常传统的作品。关键在于,不要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划上一条割裂的鸿沟,跨界有好处,没什么坏处。”
传统求“真”,当代求“新”。所谓“大相无形”,正是融合了求真的传统与求新的当代。形式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创作可以穿越时空,穿越观念界限,寻求质的融合、本相的统一。如此看来,潘公凯的艺术创作必然是以传统艺术为根基,穿越古今,不断地求真求新。
成长之路
“我想在未来社会当中不再有单纯的画家,而绘画只是人类活动之一,所以只有把艺术作为自己活动之一的人。”
潘公凯在水墨书画上的造诣深厚,但作为中国近现代水墨大师潘天寿之子,他的绘画修养并非直接来源于父亲的指导。潘公凯早年就读于杭州浙江美院附中。虽然儿童时期的他就已经在艺术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但父亲并没有刻意培养和训练他的绘画技能,让他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尽情的发挥。用他的话说,父亲给了他一个“纯净的像蓝天、白云一样”的童年。而良好的家学传统,严肃的言传身教成为他深厚学养的渊源。“十年动乱”结束后回到美术学院的潘公凯,开始临摹吴昌硕的写意,对于中国画的功底和造诣即来源于此。
潘公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和父亲是处于不同时代大背景中的人,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必须面对的问题。理解每一个艺术家个体要从他生活的环境理解。因此,他们父子二人之间,在艺术上、学术上并不是简单的承继关系,而是两代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每一代人都要努力地去完成他的时代交给他的任务。”
良好的家世并不是他立世的资本,他之所以今天能够成为中国著名的美术教育理论家、美术史家、中国画大家,正是因为他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艺术、创造艺术、思考艺术。
艺术是不可教的
“艺术大师不是教出来的。”
潘院长的办公室没有门牌,里面堆满了书籍。他是一个平和的人,外表朴素深沉,待人谦逊和蔼。在谈到艺术学院的教育与学生培养问题时,在他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教育者、理论家的激情与表达。
1996年至2001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原浙江杭州美术学院),2001年至今调任中央美术学院任院长职务。在潘公凯看来,美术教育处于美术事业的核心位置。美术学院为艺术界培养了大部分人才,中国美术界大量的精英、最重要的艺术家,都集中在高校里,集中在美术学院。美术学院成为一个在学术上最中心的位置。同事,近些年美院与国际上的多方面联系,形成了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学术环境。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的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的教育理论界有一种理论认为,艺术是不可教的。但是,如果艺术真的不可教,美术学院岂不就不再具有存在价值了吗?对于这个问题,作为美术教育家的潘公凯给出了恰当的答案。他认为,准确地讲“艺术不可教”应该是指“艺术大师不是教出来的”。在他看来,极优秀的天才,和极平庸拙劣的人同样是极少数。大部分人是中间人才。美术学院的教学就是要解决这部分人的教育问题。
艺术不是不可教,而是要因材施教。通过设计相对普及的教育模式,来启发引导更多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基础专业技能。
谈到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潘公凯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术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美术教育从传统的‘国版油雕’的‘小美术’,走向了融合建筑设计、现代工业设计等先进学科的‘大美术’。”
探寻中国现代美术之路
20世纪的中国现代美术如同这个国家的社会变革一样,跌宕起伏,命途多舛。在经历几代人的风雨历练之后,中国美术的兴衰成败也到了总结归纳的时候。关于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四大主义”(“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正是针对这个时代背景,在潘公凯领导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学术课题中被提了出来。
说到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潘公凯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各大美术院校在体制上没有很大变动。90年代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四大主义’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在20世纪。”
他认为,今天的艺术,一部分还是延续传统的创作观念,但在传统的基础上会注重中西融合。但是,大部分艺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从表现形式到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比如原来的‘大众主义’在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就是为了工农兵服务。而现在的大众文化仍然存在,大众主义已经表现在走向新的视觉传媒,走向市场化的实用美术,走向现代设计、动漫,等等。”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美术的发展又会经历怎样的变革呢?循着潘公凯的艺术人生轨迹,我们一起见证。
简历:
1947 出生于浙江宁海。
1979 开始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历任国画系教师、学报编辑部主任、国画系主任。
1991 被评为“有特殊贡献知识分子”。
1992 辞去浙江美院国画系主任职务,赴美考察西方当代艺术;
在美期间,担任美国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3 获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学位。
1994 回国,就任中国美术学院研究部主任。
1996-2001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相关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64620
1林志玲求墨宝 陈凯歌挥毫写“一枝红杏 -
42654
2曝柴静关系已调离央视新闻中心 旧同事 -
37237
3人体艺术:从被禁止到被围观 -
28599
4老战友谈王朔:在新兵连曾以“神侃”天 -
21714
5李泽厚5月将在华东师范开设“桑德尔式 -
19652
6作家李翊云推新作 曾称莫言某作品“像 -
15979
7独特而温暖的画作 -
8591
8刘益谦举证功甫帖为真 称上博专家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