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
凤凰网文化讯 记者 陈芳
核心提示:4月22日上午,“弘扬中华文化:探讨‘王道’理念,构建和谐世界——‘王道’思想的当代意义研讨会”4月22日在南京举行。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梦溪出席并做主题演讲:《找回中华文化大智慧》。
刘梦溪认为当下谈“王道”,对象应该从孟子时“国君”转移至每一个个体生命。也正因此,其对人类面临空前危机深深忧虑,此危机一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反弹,一是国与国之间扩充军备。因此,刘梦溪认为以“敬”、“恕”、“和”等为核心价值的中华文化具有大智慧,或许能为人类化解危机提供启示。
以下为刘梦溪演讲摘要:
人类危机面临空前危机需要大智慧
王道,是中国文化的大概念,大论题,但也要注意历史的时效,孟子的这一理想在战国时期推广并没有成功。设想一下,今天如果我们传话的对象依然是“国君”,会成功吗?也未必。
因此我想应该从“国君”身上转移到人,转移到个体生命。正是当转移到人的时候,我有一种深深的忧虑,近三年尤甚。人类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一个是大自然的危机正开始,大自然对人类所作所为的反弹,带来的灾难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类还面临另外一个危机,就是大规模杀害武器还在继续研制,没有哪个时期像现在这么危险,无论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没到这个程度,现在不管多大的国家,都在扩军备战。
不智的人类将面临巨大灾难,日本核危机是一个重要警示,可惜人们还没有明白这个警示的真正含义。我也要感谢刘长乐先生,虽然电视上经常看到你,但我是第一次见到真人,我注意到你讲话的方式,你的内心深处有信仰,有明晰的理念,非常难得之,这是凤凰成功的关键,你的讲话里也蕴含了我刚才对人类面临问题的担心。但是还没有多少人像我担心到这个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人类需要救赎自己,能不能救赎,天晓得。
但是我们可以从两岸关系由危机到生机中得到一点启示,只要我们有智慧、大智慧,我们有可能把两岸关系处理好,也就可以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那么当前面临危机的世界也许有转机。
这要靠人类本身的觉悟和正义,所以我提出大智慧这个概念。大智慧有没有可能,大智慧是有的,不是我们本体之外的智慧,是跟每个生命个体的理性情感相连接的,可是智慧的得到需要证物,“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这话对我启示良深。
大智慧必与最高道德联系在一起
两岸关系的好转,得益于大智慧。孟子提出了“德慧”的概念,而且有论证,《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这个话很厉害,要有孤臣孽子之心,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你做事情有危机感而虑患也深,有忧患意识才有可能达到德慧。为什么要把智慧跟德联系在一起?因为不跟德联系在一起的智慧不是大智慧,人类真正的大智慧必然跟最高的道德典范联系在一起。说某人有小智慧,那是讽刺,只说这个人有小聪明,可是大智慧跟小聪明完全不同。
中华文化大智慧:“敬”、“恕”、“和”
在当前,人类面临危机的时候,我们要求助于人类的大智慧,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可以给现代人类带来即时不是启示也有参照作用,特别是中华文化一些核心价值。重点讲以下三点:
首先是“敬”,绝不是仅仅是对他人的尊敬,这里的“敬”是自信,匹夫不可以夺智,这个智是什么?就是“敬”,“敬”不可动摇,一切礼仪都在“敬”。儒家讲“孝”,但“孝”是建立在“敬”的基础之上的。
除了敬之外,还有“恕”,其实就是孔子讲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它具有普世性,就是人类的同情心,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对古人、对他人都需要了解同情,而了解同情的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方式就是设身处地,将此作为道德激励,这是人类的道德激励,中国人自信的信仰。当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精神现在流失很严重。
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和”,阐述最清楚的是张载,在他的书里第一篇《太和》,提出“和”的重要思想,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家都熟悉,但在《太和篇》还提出了另外四句话:“有相有对,对立反其为,有反思有仇,仇必和而解”,最后还是要解,就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如果两岸关系有倒退的话,那就是可能又陷于迷思和执着,我们所期待的不能限于迷思和执着,我们可以通过焕发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仇必和而解”。所以只要有中华文化的大智慧,这个世界面临的危机可能寻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