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CIFF8实验短片邀请展:捉影与造像

2011年10月31日 14:21
来源:凤凰网文化 作者:炭叹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CIFF8“实验短片邀请展”《怒放》(叶媛媛导演)剧照

记得在四年前我跟一位着名的当代艺术家、中国录像艺术的先驱谈起“影像艺术”时,他对“影像”这个词很是反感。大概是因为他觉得这个词的内涵不够专业——在西方艺术体系里没有“影像”这种模糊不清的艺术门类,只有“film”和“video”;而外延又太过宽泛——“影像”在国内一会儿指摄影,一会儿又表示传统电影、视频艺术,在大众语系里更是表示一切可见事物。因此,他认为以后在艺术领域应该绝口不提“影像”二字,而是明确指出“录像艺术”(VideoArt)。当时我很赞同他对学术的严格追求,但是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实验电影”(ExperimentalFilm)去哪儿了?

“实验电影”是从20世纪10年代开始就在西方诞生的“影像艺术”。放眼全球的重要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的短片单元中都不时会有实验性作品的身影,比如斯坦·布拉凯奇(StanBrakhage)的6部作品入选2001威尼斯电影节“新领域”单元,马修·巴尼(MatthewBarney)也入选过2005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也有实验电影的专门奖项,比如戛纳颁给过玛雅·黛伦(MayaDeren)的“16毫米实验电影国际大奖”。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开辟了实验单元,比如从96年开始把“先锋单元”作为其亮点的纽约电影节、常选中国实验作品的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等。实验电影不仅在电影领域有一个固定席位,在当代艺术展上也不可或缺,三大艺术节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都会不定期推出实验电影专场放映,其他有实验电影展映的林林总总的大小艺术展更不在话下。诸多证据证明,实验电影从历史中走来,一直活跃在当下。

但很不幸的是,它在中国的传播却远远落后于录像艺术。虽然从2001年北京实践社举办的“首届中国独立映像节”以来,中国的实验电影活动一直在发展,但比起从1996年杭州的“现象·影像”展而蓬勃生长的录像艺术,它显得弱势了许多——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创作生态上,都远不及明星辈出的录像艺术幸运。

在中国,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生态关系不仅表现为实验电影的“占有率”低于录像艺术,更表现为这两者经常被混淆、被以错误的方式展示。曹恺的《中国实验电影与录像的双重定位》一文,已经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国内实验电影和录像艺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在当代艺术和独立电影系统之间暧昧、越位的身份。因此,尽管开头提到的那位艺术家对使用专业词汇有迫切的希望,这些年来,国内的电影节和艺术展却越来越多地使用了这个安全的词汇——“影像”。

对于鄙人有幸策划的这次CIFF8的“实验短片邀请展”,也逃不开“影像”这个词的神出鬼没。但我还是试图在“影像”的大帽子之下,把这些作品艰难地分成两拨,一拨是具有实验电影特质的,而另一拨更偏向录像艺术。个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产生的意义是:1.把实验电影、录像艺术这两种最主要的影像艺术形式并置起来,比较它们的美学异同;2.把实验电影提到一个跟录像艺术同样重要的位置,打通独立电影系统和当代艺术系统。

“捉影-光影、幻觉与时间”单元选择的是实验电影(动画)倾向的作品,这些作品常常同时出现在电影节和艺术展上。首先来说说我个人对“实验电影”下的定义:由艺术家创作的“电影形式”的个人影像作品(而不是商业生产的主流电影),其美学的主要特征是“线性时间”、“美术和电影质感”、以及“探索性叙事”。

“捉影”单元的名字意为“捕捉影像”,——这些作品给人的观感就好像你在捕捉身后的影子,要在宇宙的时间法则中等待、突袭,然而结果往往是让人鬼迷心窍、又怅然若失。

“线性”指的就是“按时间顺序的”。我们常常说“电影是时间艺术”,所有的“电影”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连串镜头的组合。实验电影延续了传统电影的这种时间特质,以一定的时间顺序剪接镜头,来制造美感或语意;因此在观看方式上,是需要观众从头到尾按顺序观看的,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所有信息、思想。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影像 造像 时间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