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作家为何迟迟缺席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 14:57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兰守亭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和评奖标准有“猫腻”,并不完全公正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其实是一个小型的文学奖决策团体,他们不仅能力有限,而且 认识也有限,它自己的认识只代表它自己,不代表别的什么。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讲的一番话:“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一个世界冠军赛。因为瑞典学院只有十 八个院士。一半是学者,一半是作家。其中有的是诗人,有的是写小说的。我们十八个人,每年要选一个好的作家。但是不能说这个作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家,那 根本是不可能的。可以选一个好的作家,我们评委认为他的作品非常好,我们喜欢他的东西,他应该得奖。好,就发给他了。”“我们只有十八个人,要选,也不可 能覆盖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我们只能希望选上的作家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作家。”

的确,文学不是竞技体育,是没法进行比赛的,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它评选的主观性、倾向性、好恶性太强。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来说,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评出一部“好的作品”,而不是“某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最好的作品”。

世人通常把诺贝尔文学奖看作世界文学神圣崇高的权威。尽管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准则公开地说只有一个,就是作品的文学质量。但在诺贝尔奖评审中,肯定也会 掺杂一些私人交情或者个人的感情恩怨。因为评委也都是人,有这样的因素是避免不了的。比如2000年华人法国作家高行健获奖就可看出一些端倪。

马悦然对四川怀有深厚的感情,偏爱四川人;因为他的妻子陈宁祖出生在四川,他自己在1948-1950年间也曾来到中国四川北部,收集重庆、成都、峨嵋山、乐山的方言资料,曾经在峨嵋山的报国寺追随果玲和尚读书,在那儿研究四川方言。马悦然总是不断地搜寻出生于四川、生活在四川或者描 写“蜀道难”奇异及其壮美景观的诗人或作家。高行健在1987年与马悦然首次会面,之后他们成为好友,其原因就在于高行健的短篇小说多是发表在宁祖的故乡 成都。高行健的获奖小说《灵山》的较大篇幅又都涉及宁祖的故乡四川、那里的人民及其周围自然的环境。马悦然偏好四川籍作者或描写四川省的作品,在某种程度 上妨碍了他判断文学质量的审美视野。不过单是指望凭交情去拿那个大奖,却也是不可能的。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诺贝尔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