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作家葛红兵:莫言得奖由于“一直坚持民间立场”

2012年10月12日 08:26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杜方舒

当年拍摄电影《红高粱》时,莫言(左二)与姜文、张艺谋光着膀子合影,左一为巩俐。

早报记者杜方舒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很多文学界人士表示祝贺。祝贺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诺贝尔奖会选择莫言?

著名作家葛红兵昨晚告诉早报记者,莫言之所以获奖,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他对中国启蒙传统做了反悖,找到了民间和地方性;二是他擅长民间话语、方言等表达;三是他一直坚持民间立场。

民间立场和地方性

东方早报:诺贝尔文学奖给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而其实莫言在后期似乎已经摈弃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更多地用朴素的民间叙述。评委会是不是“看偏了”?

葛红兵:魔幻现实主义不是严格的概念,对于莫言来说,魔幻是一直存在的风格,不管是《丰乳肥臀》,还是《檀香刑》。而他的“魔幻”,和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不一样,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和长期的殖民统治有关,它是当地语言同殖民地语言之间的互动关系。莫言只是反映了山东高密语言,那里的仪式、民间想象、对大自然万物的崇拜,而这些是被现代化所消解的,莫言唤起了我们的记忆。他那种超自然的想象,恰恰被西方人读懂了。这种超自然的想象,和我们的现实主义理解是不一样的。

西方人读懂了这一点,实际上和他们的人类学体系一样,葛尔兹人类学思想在西方崛起之后,“民族志”的书写方式兴起,人们开始用民族志的方式讨论人与人的生存关系,而在这之前,西方人都试图通过统一的东西去理解世界,而在这之后,他们知道文化需要以自身逻辑去理解。

莫言对胡适做了反悖,胡适那批人试图用西方解释中国,莫言恰恰相反,他找对了土壤,采用民间叙述的方式写作。这可以让他的作品达到价值和逻辑的平衡。

寻根潮哺育了莫言

东方早报:莫言的民间叙述和当年的寻根文化有何差异?

葛红兵:当年的寻根,说到底还是政治上的理解,没有走向深层的民族志书写。但是那个年代的寻根潮,哺育了莫言,让他在1990年代末期写出《檀香刑》。

东方早报: 曾看过你为苏童中篇小说集写的一篇后序,您对苏童的评价很高,在您看来,莫言和苏童,以及其他1980年代的那批作家有何不同?

葛红兵:苏童是个童话般的作家,非常优秀。但他是南方人,这意味着他和莫言相比缺少一个优势条件。因为当代汉语写作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所以苏童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先把吴语内译为普通话。在这个方面,苏童和贾平凹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贾平凹写《秦腔》时怕上海人看不懂。而莫言没有这种障碍,他可以放纵地操控自己的地方语言。

这种做法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有作家开始采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比如南方作家的粤语创作等,成功的人并不多。包括莫言也不被很多批评家看好,很多人觉得他的语言很聒噪,但是他却坚持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声音。莫言之后,韩少功、贾平凹等人逐渐摸索到了莫言之前的路子。

不过贾平凹的作品太难翻译,我曾经让我的一个英国留学生翻译贾平凹作品,他觉得难得不行。当代作家里,还有一个人分量很重,那就是阎连科,不过他的故事系统还没有被西方理解。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1983年 贾平凹作品 1986年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