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莫言谈网络文学称其势不可挡 不会再有“洛阳纸贵”

2012年10月12日 08:14
来源:人民日报

10月11日,作家莫言(左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山东高密接受媒体采访。

新华社记者赵小羽摄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著名作家。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凭借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代表作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

北京时间11日19时,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揭晓,莫言成为首位中国籍获奖者。诺贝尔奖的官方网站如此评价莫言的作品,展现出了“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和现实的幻想现实主义”。瑞典文学院院士、汉学家马悦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瑞典文学院选择莫言,是因为他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他是他自己,他不学别人,他只写他要写的东西,谁都不能影响他。”

就在获奖信息在网上炸开锅的时候,在山东高密老家的莫言通过媒体表示,“我也是从电视上知道自己获奖。”如此重量级的奖项,在他看来“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认可”。

他如何看待汉语写作的种种新的可能?应以何种方式突破创作瓶颈?本报记者此前对莫言的采访或许能够带来一些启示。

汉语写作创新应向“外部”学习,作家最大的限制往往来自于自身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汉语写作如何才能获得突破?

莫言:创新有时候是相对的,自己觉得是新的,但在别人看来往往是旧的。每个作家的灵感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考虑,同样的故事即使大家都在讲,每个人的讲法也可以不一样。不必考虑别人是否写过同样的题材,最重要的是做到不重复自己。一个很有效的做法,便是在大家习以为常的地方运用反向思维,写出自己独有的想法。

当然,谈创新不能离开传统,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学、不熟悉中国文化,那么创新只能是缘木求鱼。

写小说的想要创新,还要大胆积极地向小说外的文艺形式借鉴,也就是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外部”学习。这其中包括向影视学习、向话剧和戏曲学习,尽量涉猎更多的艺术样式。任何一种艺术元素都有可能被移植到小说里面,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有可能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

除了艺术形式,国内作家还应该向“外部”的作家借鉴。比如他们可以多涉猎当代的西方文学,知道了国外作家在写什么、怎样写,才能在传统与西方对比的过程中创新。另外,文学写作较为传统的人想要突破创新,就不妨向网络作家、年轻作家学习,传统作家必须谦虚一点。对作家最大的限制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作家自己。

网络文学将势不可挡,今后不会再有“洛阳纸贵”的情形了

记者: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莫言:网络文学我读得不多,但是我知道已经热火朝天了。我上过一次小说网,发现现在很多网络作家的语言已经十分纯熟了,活跃在那些年轻写手笔头上的表达方式,也是在我的交往圈子里听不到的。那些悬疑小说、惊悚小说中的想象力非常发达,阅读这样的网络文学,使我与当下的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

网络文学、网络阅读就像网络购物一样,让人感觉很方便,逐步发展到势不可挡。将来文学阅读的时间,会被网络阅读吃掉一大部分。再过十年二十年,传统的纸媒阅读肯定会缩成小小的角落,但不会完全消失——因为书本毕竟有自身的优点。手捧一本书带来的沉静感受、书本装帧本身形成的艺术美以及部分老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怀旧情结,都会为纸媒阅读保留一席之地,但是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再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样,像托尔斯泰那个年代一样,因一本小说而全国轰动、万众捧读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将来也不会再有“洛阳纸贵”了。至于达到那种程度需要多少年,不好判断,但很难想象现在的年轻人会离开电脑而回归纸书。

[责任编辑:吕美静] 标签:莫言 网络文学 陈安娜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